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一大堆黑科技突破集中曝光,中国科技为何井喷式爆发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星海情报局 时间:2025-11-17 20:14:24


你无法想象,国产科技爆发起来有多“内卷”。

这几个月,你可能已经被中国对稀土管理技术进行出口管制的相关新闻刷屏了,都知道在这个关系世界尖端工业的领域我们国家站在了技术制高点。

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最近还有一大批国产硬核黑科技赶在年关正在压轴爆发。

11月1日媒体消息显示,我国首次实现了钍铀核燃料转换,一看新闻是不是有点听不懂。无碍,往前推到10月份,黑科技成果被集中呈现的更多,更能懂。

直接先上要闻。10月双节期间,中国科学家团队开发出一种阴离子调控技术全固态电池,有望推动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从 500 公里提升至 1000 公里,实现翻倍增长。

10月15日,国内发布了首个带宽高达90GHz的“超高速实时示波器”。该产品将国产示波器关键性能提升到500%,打破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高端品类的封锁。


同日,清华大学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亚埃米级快照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它可以帮助人类在以后更好地观测和绘制宇宙光谱图景;

10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称,北大等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新的计算芯片,首次实现了在精度上可与数字计算媲美的模拟计算系统,能为现在的算力与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发展提供更精准的计算服务;


近期,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彭海琳教授团队等首次在原位状态下解析了光刻胶分子在液相环境中的微观三维结构、界面分布与缠结行为,指导开发出可显著减少光刻缺陷的产业化方案。更直白地讲,这是在攻克光刻机技术路程上的又一个重要技术;

紧接着,中国最近又在破解费托合成高碳排放难题方面(简单来说就是提炼能源时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取得突破性成果。

远不止这些,类似的案例当然还有不少,一轮黑科技的成果多得数不过来。

问题来了,多个“卡脖子”领域密集突破,这波科技爆发是偶然巧合还是必然结果?往深处看,藏着中国科技创新从积累到突破的深层逻辑。


从被制裁到争气,是多年滚打滚摸过来的

众所周知,科技成果的产出背后有着千丝万缕的因素,有一点却是最为确定的,那就是这些技术都是从“从0到1”原始积累。

以固态电池、新型芯片、高端示波器等技术为例,每一个也都刻着“啃硬骨头”的印记,它们也算是国产科技从受制于人到走向自主可控的典型缩影,回过头来看,而且它们的价值早已超越技术本身,重塑着产业链韧性与经济动能。

相比过去某些大国长达几十年的长期技术封锁,一切都变了。

就拿新型芯片的突破来说,堪称“绝境逢生”的典型。

都知道芯片是汽车、计算机、手机以及大多数工业品的控制大脑,我国又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和工业大国,以至于很多人并不知道芯片进口数量超过了石油。以2024年为例,芯片进口为3800多亿美元,而原油进口为3200多亿美元。


以大家最熟悉的手机芯片为例,其实也是手机芯片最先让国人意识到芯片的商业化应用可以靠进口,但核心高端芯片尤其是核心技术不能一直受制于人。

最著名的事件当然是2019年美国对华为的制裁,华为麒麟芯片失去台积电代工渠道,国内最先进的中芯国际工艺还停留在28nm。

落后就要挨打。

华为后来的供应链和销量大家都知道了,整个国家及其产业链都有些技不如人。

再后来,某些国家和荷兰的阿斯麦公司又推出多轮制裁,从限制先进制程芯片出口和销售到各自贸易关卡。西方的算盘打得很响,就是不允许发展高端芯片。

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搞?这是钱老讲过的话。

转折始于2020年,中芯国际联合华为海思启动7nm工艺攻关,绕开EUV光刻机,采用DUV多重曝光技术,仅光刻步骤就需要成千上万次的重复操作,良率从最初的不足30%提升至稳定量产水平用了整整四五年。

2024年问世的麒麟9020,通过华为公司自研芯片架构与鸿蒙系统优化,在7nm工艺基础上实现了接近5nm的性能,游戏帧率和流畅度较上一代提升30%以上,连美国商务部都承认制裁成了“徒劳无益的差事”。


如今,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彭海琳教授团队及合作者通过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首次在原位状态下解析了光刻胶分子在液相环境中的微观三维结构、界面分布与缠结行为,它对发展国产光刻的意义重大。

不妨把道理讲得通俗一些,都知道光刻是整个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耗时最长、难度最大的工艺,耗时占IC制造50%左右,成本约占IC生产成本的1/3。

而这个研究,其实就是通过一张高分辨率的三维视图,把光刻、蚀刻、清洗等在内的多个先进制造关键环节的缺陷控制和良率提升,这样一来,工艺环节就为制造性能更强、更可靠的下一代芯片铺平道路。

因此说它是打破垄断的关键硬核科技,是配得上的。

当然,高端示波器的突破也是国家队精准发力”的成果,甚至它的突破也还能助力高端芯片的发展。


难题,又是西方无情地封锁和制造的麻烦。

由于美国将高带宽实时示波器列入出口管制清单,单通道带宽超过60GHz的设备几乎无法进口,制约了国内高端芯片、6G通信、光通信和智能驾驶等前沿领域的发展。

它像个“电子工程眼镜”帮工程师与研发人员解电路的工作状态和信号,能助力高精端工艺研发。举个例子,假设我们要发展AI(人工智能)芯片,制造7nm及更高工艺节点的芯片,那就必定需要60GHz到90GHz左右的实时示波器,

以前人家不卖给你,国产AI芯片只能比人家差一节,也难怪目前主流顶尖的芯片确实是英伟达的,中国企业可以拿到H200这类次等芯片就阿弥陀佛了。


现在,国产显示波做到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内唯一、全球第二。它改变的,不只是帮助国内科技大厂制造高端AI芯片,还能治疗研究人员的“心理依赖症”,这些人过去习惯性地以西方仪器为“标尺”,对于国产仪器的测试结果会产生质疑,现在,是改变他们的时候了。

科技界流传的一句话:“原始积累从来不是坦途,所谓奇迹,不过是把别人放弃的时间用来攻坚。”

其实,一个又一个黑科技的突破印证了一个规律,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从来都是倒逼出来的战略必然,而非偶然的幸运。


从量变到质变,一切都是战略布局在发挥定力

科技爆发看似集中在这一两年,往远处看,也并不这么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黑科技爆发背后有企业、有上下游产业链的日夜攻关,这些也是“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结果。

背后,是国家战略导向、持续投入与体制创新共同作用的系统工程,当然也产生了很好地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这样讲,是有理有据的,一切都要在掌握中才行。

“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国家就把科技自主、高质量发展和核心技术攻关放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从战略布局高度进一步强化和把科技发展与创新放在优先位置。

搞科技发展首要就是要解决科技投入问题,也就是钱,这是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先决条件,过去几年,国内的科技投入是不断增加的。

2024年全国全社会研发经费突破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这部分投入涵盖了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源”。比如说,光其中的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比2020年增长超70%,要知道基础研究是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关键,这份增长体现了咱们对长远创新的重视。

某种程度上,研发投入强度(即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68%,已经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同时我国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第一,人才“家底”越来越厚。

有钱好办事,既解决了硬件上的研发条件问题,也激发了科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我国的基础研究实力日渐增强。

举个例子,我国高被引论文数量(即被全球研究者引用次数较多的论文)约占世界总数的1/3,已连续4年稳定保持世界第二,这说明咱们的科研成果在国际上认可度越来越高。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也在稳步壮大,从2021年的47.2万人年增长到2023年的57.5万人年;2024年,我国高被引科学家达1405人次,占全球总量的1/5,核心科研人才储备持续扩容。

此外,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前沿领域,咱们还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更是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一。

这些科技研究成果带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

据公开资料,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在2024年达到了6.8万亿元,什么意思?这意味着更多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了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科技与经济融合越来越紧密。

最终,回过头来看这五年,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期增长了42%,高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8%,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正快速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还涌现了一些总能带来惊喜的企业,华为推出了首个中国人自己的国产鸿蒙操作系统;DeepSeek横空出世让美国人都感到不可思议;宇树科技把机器人搬上春晚舞台和工厂里;,阿里云凭借其全栈自研的坚实底座与“云智一体”的生态战略,为国家AI基础设施做出贡献。


还有一点也要提,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突破40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领跑全球,咱们自主研发的CR450动车组,运营时速能达到400公里,像北京到上海这样的长途出行,耗时大幅缩短。国产大飞机C919也表现亮眼,截至目前累计拿到国内外订单超1000架,截止上半年至少开通了25条航线,“中国造”大飞机正逐步走进民航市场。


从顶层设计到持续投入,再到基础研究以及前沿技术的创新、培育这些布局共同构成了创新的“培育皿”。有了“十四五”开局时的“单点突破”,也才有了如今的“系统爆发”,假设一个国家没有战略层面的长期规划,没有真金白银,就没有厚积薄发的今天。

但这一切,理论上也还是算表面因素,国家这几年的科技进步,要从根源探究,其实都源于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新共识与坚定践行。


创新国家的密码,坚持科技是第一新优质生产力

过去,我们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于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863”计划(追赶世界高科技潮流的规划)“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等。

而随着新一轮的产业技术革命的爆发,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中国科技爆发更源于对自身优势的精准把握,国家又提出来新优质生产力的概念。

这算是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新的一种诠释。

在此大的方向和背景下,中国的创新优势更在于“无法复制的基因”。

其一,举国体制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万里眼示波器的突破仅用两年,正是得益于深圳国资的精准投入与高校企业的协同攻关;

其二,超大市场规模形成“应用-迭代-再应用”的良性循环,也就是说,它可以为企业的创新摊分平均成本,也才有了阿里:华为、腾讯、海尔、吉利这种大厂和一批又一批的独角兽企业;

其三,人才储备雄厚,目前国内有20多万教授级科研人才、60多万博士、1000多万硕士,科研人才总量超过所有发达国家之和,45岁以下科研人员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占比超80%。

这些优势的叠加,让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据有利位置。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中,中国首次进入前十,成为首个进入榜单前十的新兴经济体。

所以回过头来看,从麒麟9020到全固态电池,从高端示波器到量子计算机,中国科技的集中爆发,是原始积累的厚积薄发,是战略布局的必然结果,更是优势基因的时代绽放。


这波爆发不仅打破了“中国只能模仿”的偏见,更证明了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可以并行不悖。就连这几天中国也不知不觉被特朗普称之为了“G2”,这与中国多年来爆发的黑科技秀密不可分。

实力是靠发展起来的。

但必须认识到,科技竞争是一场持久战。在光刻机、高端传感器等领域,我们仍有差距,比如,基础研究占比虽有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显不足。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前不久提出G2这个概念,我们这波各类技术突破井喷,就是强有力的秀肌肉,也让世界看看,凭什么中国是如今世界上当之无愧的G2之一。

G2,是国力进步的见证,中国人得继续保持清醒,虚心使人进步。以后的日子里,中国黑科技的爆发会越来越常态化,受制于人的时代,就快一去不复返了。

····· End ·····

星海情报局 系统研究

中国制造与国产替代

专注中国产业崛起故事

▲关注产业资讯,破解科技密码

追赶先进技术风口,看中国制造的星辰大海


入驻媒体平台

36Kr/ 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网易

虎嗅/ 雪球/ 腾讯新闻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