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千问APP公测,阿里AI To C这场仗怎么打?

IP属地 中国·北京 雷峰网 时间:2025-11-17 20:15:30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但千问对 GPT 的「偷袭」,可不只是「快」这么简单。

作者丨董子博

编辑丨王亚峰

最近,阿里被曝出突然出手,推出了个人 AI 助手“千问 APP”,剑指 ChatGPT,就像冷不丁给了 OpenAI——乃至美国硅谷科技圈——“梆梆两拳”。

闪击 ChatGPT,阿里给行业带来的震撼不小——在本就很卷的大模型 To C 赛道上,又多了一个超级玩家,而这次,千问 APP 瞄准的是海外的对手 ChatGPT,意在与海外的“最强 AI”来一场“硬碰硬”。

早在 2023 年 ChatGPT 爆火之时,国内无数厂商、创业者都高喊着“追赶 ChatGPT”,听上去却总不那么现实,就像追逐一个可望不可及的目标;

两年多时间过去,当千问 APP 表示要全面对标 ChatGPT 时,市场却充满信心——中国 AI 逆袭的时刻,来了。

这场目标 OpenAI 的“偷袭”,阿里如何做到“唯快不破”?而在“快拳”的背后,阿里还有哪些“慢功夫”的支持?

读懂这两个问题,就能读懂今天全球 AI 竞争,为什么中国力量走在前列;以及在这场战役中,为什么还得是阿里,才能扛起这面“超级人工智能”的“大旗”。

(雷峰网正关注国内大厂 AI 超级产品的动向,欢迎添加作者微信:wiilliam_dong,交流认知,分享八卦。)

01

AI2C 全军突袭,阿里怎么这么“快”?

今天,千问 APP 正以闪电之势开启了公测,分别上架了国内各大应用商店。而据阿里员工包礼(化名)表示,千问 APP 的国际版也正在路上,不日将在全球多个国家上线。

杀向 OpenAI 的腹地,千问的闪击战进军,势如破竹。

在雷峰网看来,虽然曝光称要“完全对标 ChatGPT”,但如果以为千问 APP 就是另一个 Chatbot,那么就难免低估了这款产品的野心。

与 ChatGPT 定位类似的地方,是千问 APP 同样是一款专注于 AI2C 的产品,面向 C 端用户的各色需求。

阿里内部员工李用(化名)对雷峰网说,这次发布的千问 APP,只是一个初级版本,动用了最先进的模型,给用户做好个人的 AI 助手。

这个 AI 助手够聪明:语义理解上,千问能了解用户所想、提炼需求,所以回答就能够更全面、更详实,更擅长抓重点,输出详略得当、内容详实的答案。

不只能聊天,千问也更专业:面向专业人群,它能够一次性读取多篇论文,精准提取对应信息,让研究效率更高;而在生活中常见的医疗健康等专业问题上,千问也可以给出具体、专业的指引,一步到位地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

“能聊天”,对于大模型来说,不过是“基础操作”;而进化到“能办事”,才是 AI2C 必须到达的目的地——而在办事上,千问的能力不仅可以与 ChatGPT 分庭抗礼,甚至拥有更大的潜力。

今天谈到 AI2C,交付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能不能帮用户走完从“回答到交付”的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 100 米——通常是决定一个 AI 产品生死的“命门”。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职员想要利用 AI,来帮助自己完成一篇年终总结报告,GPT 只能生成文本内容;而千问不仅可以在几秒钟内生成一份完整的研报,甚至可以顺便交上一份几十页的 PPT,省去了用户在几个产品之间辗转的不少时间。

再以拍照识图为例,尽管这个功能早已不再新颖,GPT 也能精准识别照片中的鞋子、衣物等物品,千问 APP 却又更进了一步,可以无缝提供对应的淘宝链接,让“拍搜好物”变成“一站式完成购买”,把用户消费的链路又缩短了一大截。


李用表示,未来的千问 APP,会继续整合阿里的生活场景,让地图、外卖、订票、办公、学习、购物、健康等领域的用户,都享受到千问强大的“办事”能力——而千问将成为阿里全栈 AI 生态的超级入口,连通集团各个场景,把所有生意下成“一盘棋”。

“无论是用淘宝比价下单,还是调用高德地图规划旅行行程,抑或是在钉钉上自动生成会议纪要……用户通过 AI 让生活更便捷,用千问 APP 一个入口就够了。”李用说道。

能够在交付上“碾压”GPT,千问似乎有些“胜之不武”——阿里多年来积累的商业生态,都可以为千问 APP 赋能;而 GPT 背后的商业版图却显得有些“形单影只”,想要借助 ChatBot 的模式向前再进一步,也举步维艰。

而千问APP 给 GPT 的“梆梆两拳”,切的就是 OpenAI 商业生态的“真空”,这才形成了对后者的“降维打击”。

(大厂做超级 AI 应用,如何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应用场景,打好手里的“牌”?欢迎随时添加作者微信william_dong来聊~)

最后,更别提千问 APP 是免费使用,更能快速积累用户势能——而 OpenAI 收“Token 费”的商业模式,脆弱性也就显现了出来。

要做对标 ChatGPT——甚至超越 ChatGPT——的产品,阿里选择的不是堆人、堆时间“高举高打”的战术;

相反,有消息称,为了开发千问 APP,阿里在短时间内调集了团队,规模仅在百人左右,采用“以快打快”的模式,秘密地完成了公测版本的研发。

阿里的动作,尽管乍看有些突然,但只要细心,其实不难发现千问 APP 立项的草蛇灰线。

去年,蔡崇信和吴泳铭首次联合署名,发布了他们的第一封致股东信,信中就提及了要用“AI 驱动‘用户为先’战略”,以 AI 推动阿里丰富应用场景的锐变。

到了今年的云栖大会,吴泳铭则是让“AGI”(通用人工智能)更进了一步,提出了能自我迭代、全面超越人类的“ASI”(超级人工智能)。

AI 如何演进到 ASI?吴泳铭规划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智能涌现”(AI 具备泛化智能),“自主行动”(AI使用工具和编程能力辅助人类)和“自我迭代”(AI 连接物理世界实现自学习,以至于超越人类)。

而今天的我们,正站在 AI“自主行动”阶段的关键路口,AI 如何辅助人类实现技术“有意义”的使用,决定了我们何时能迈向 AI“自我迭代”的终极阶段。

今天的不少人,看到 AI 的能力,往往是被各种段子、搞笑视频和噱头吸引了眼球。而千问走的却是另一条路——在把推理、理解、执行能力打磨到极致之后,用更自然的交互、更专业的内容,来开辟一条“AI 生产力工具”的赛道,着眼解决用户当下最实际的问题。

02

扎稳下盘,“快拳”背后的“慢功夫”

看到这,或许有人会问:阿里千问 APP 异军突起,难道真的只是“快”这么简单?

在极短的时间里,一个百人团队,要做出一个足以匹敌 GPT 的产品,甚至某些地方还要更优,这谈何容易?

人们看到了千问的“快”,但所有“快拳”的背后,都有着不少难以被看到的“慢功夫”。

想要快速推动一个 AI2C 产品上线,没有一个功能强劲、适配良好的基座大模型做支持,无异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而背靠着开源多年的大模型 Qwen,千问 APP 团队有着“奢侈”的资本。

开源大模型圈子里,Qwen 算得上是优秀的“海归留学生”:

论打榜,Qwen 战绩卓著,多次和 GPT、Llama、Gemini 等高手同台竞技、时有大胜,在 HuggingFace 的榜单中,全球前十的模型中有7个来自通义,Qwen 也完成了又一次“屠榜”;

论技术探索,斯坦福教授李飞飞、OpenAI 前 CTO Mira Murati、Deepseek 等前沿开拓者,都在使用 Qwen 模型来帮助创新,Qwen 在学术圈更是论文里的“常客”。

开源领域,Qwen 已经开源了 300+ 款模型,涵盖全模态、全尺寸,在全球主要社区的下载量累计已突破 6 亿,衍生模型超过了 17 万个,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一的开源模型家族。

也是如此,Qwen 系列模型几乎横扫硅谷。科技巨头亚马逊在使用 Qwen 训练操作自家的人形机器人;苹果称 Qwen 3 与苹果机器学习框架 MLX 是“最佳搭档”,会优先为 Qwen 的新版本提供 IOS 体系适配;民宿平台爱彼迎更是大量依赖更便宜、更好用的 Qwen 模型,而未选择 OpenAI 的 GPT 家族。

不仅如此,英伟达 CEO 黄仁勋、推特创始人杰克·多尔西、HuggingFace CEO 克莱蒙德等多位圈内顶级大佬,纷纷公开为 Qwen 点赞站台,好不热闹。

赢得了硅谷的敬畏,Qwen“杀”回国内,同样成绩斐然。

今年双十一,淘宝上线了多个 AI 导购应用:“AI 万能搜”用大模型改造了淘宝传统的搜索框,今天累计帮助用户解决了近 5000 万个消费需求;“AI 清单”帮助用户量身定制了约 200 万份购物清单;“拍立淘”利用多模态能力,在天猫双十一期间,帮助超过 400 万用户一键比价、择优。

不仅如此,Qwen 模型家族还在支持淘宝出海、飞猪等业务,帮助他们实现智能化的改造,已经在诸多场景当中被“千锤百炼”,这也给千问 APP 杀进 C 端铺平了道路。

软件层,Qwen 已经足够强大;而对不少大模型厂商——无论国内还是海外——来说,更大的卡点,还是在硬件上。

近期,雷峰网在和海外投资人沟通的时候,听到了一个故事。今年美国不少知名二级市场投资人和企业家,组团来中国走访各大公司 CEO,寻找投资标的。而在听了一圈之后,他们认为可以持续投资的公司,除了字节,就只有阿里一家。

原因很简单:在中国,只有这两家公司,愿意每年拿出公司一半的利润投入 AI,而非关注短期内人工智能给公司带来的收入。

今年二月,阿里宣布,在未来三年的时间里,集团会投入超过 3800 亿元建设云和 AI 硬件基建,决心可见一斑。

AI 算力的建设,在国内是个“清苦生意”,在国外却变成了大资本趁机捞金的工具。

就在最近,美国《连线》和《大西洋月刊》两个核心媒体,分别发布文章,点名批判了 OpenAI、微软和英伟达三家公司相互捆绑,利用私募股权和债券市场转移算力基建的风险,制造了一个巨大的“终极泡沫”。

高盛预测,到了 2027 年,在美国将有共计 7000 亿美元被投入到数据中心的建设上,而这个数字在中国,却只有 780 亿美元——在 AI 能力的同等产出下,资本投入的效率差距巨大。

在美国大厂试图通过融资和举债转移 AI 风险的同时,阿里这样的中国理想主义者们,正在自掏腰包,试图“多快好省”地为 ASI 的落地铺平道路——这样对比,在全球的 AI 竞争当中,中国力量怎能不胜?

03

结语

面对阿里的“梆梆两拳”,美国慌了。

在千问 APP 官宣公测的第二天,白宫一份备忘录就被媒体曝光,指控阿里协助中国军方,为后者提供用户数据。甚至有美国立法者表示,要敦促国家针对阿里巴巴采取行动。

而中方驻美使馆发言人刘鹏宇则立刻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在没有明确证据的情况下,美国草率得出毫无根据的结论,并对中国提出无端指责,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完全歪曲了事实,中国对此坚决表示反对。”

口水战之外,其实不难看出,一股对千问的恐惧(Qwen Panic)正笼罩在美国硅谷的上空:用免费打付费,开源打闭源,用投入打投机——千问从根基上,就是对硅谷模式的降维打击,硅谷的科技巨头们怎能不慌?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有千问扛旗,中国 AI 的好日子,并不远了。

(大厂做超级 AI 应用,如何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应用场景,打好手里的“牌”?欢迎随时添加作者微信william_dong来聊~)

*感谢雷峰网作者成妍菁、刘伊伦、赵之齐老师对本文的贡献。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