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营收一半来自海外!差点被遗忘的机器人鼻祖

IP属地 中国·北京 诗与星空 时间:2025-11-18 08:15:10

进入2025年,“具身智能”概念非常火爆,但人们对这个概念的误解也非常多。

字面意思,“具身智能”就是“具身化的人工智能”,是将人工智能融入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物理实体,为“大脑”赋予了“身体”,使得它们拥有像人一样感知、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

发现了吗?

具身智能 ≠ 人形机器人。


为什么现在的“具身智能”概念会给人一种“人形机器人”的错觉呢?

因为在资本的加持下,蜂拥而至的人形机器人厂商进行过饱和营销宣传,带来了认知上的偏差。

根据定义,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如果融合了自主感知、学习的能力,也是具身智能。

在特斯拉规划100万台擎天柱的时候,一家老牌工业机器人厂家已经卖了50万台工业机器人。

它就是库卡集团。


甚至特斯拉都是库卡机器人的大客户,这些机器人不知疲倦的工作在生产线上。

星空君认为,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两个发展方向,二者同等重要,部分领域会有交叉,但没有谁取代谁的可能。

2016年,库卡被美的收购。

十年过去了,库卡现在过得怎么样呢?

先看看美的。

一、美的集团的靓丽增长曲线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3630.57亿元,同比增长13.82%;归母净利润378.83亿元,同比增长19.51%;扣非净利润371.40亿元,同比增长22.26%。


数据iFind

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非家电业务营收占比超过34%。这意味着公司从以空调为主的家电企业,正在稳步多元化发展。

除了通过库卡进入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外,公司还通过收购科陆电子进入新能源(储能)产业,并进行了产业链的整合,实现海外业务的协同发展。

很多投资者在对比美的、海尔、格力等家电巨头的时候,普遍认为格力发展落后了。星空君研究了这些企业的分版块业绩后发现,其实家电业务大家都做到头了,进入存量市场,美的和海尔的业务增长点均非家电业务,而是出海并购。

以美的为例,除了并购库卡之外,公司还并购了东芝,把触角伸到了日本,并依托传统日本品牌口碑效应,把势力范围延伸到了东南亚。

这是存量市场时代的唯一发展路径。


数据iFind

2025年三季度的毛利率为25.87%,同比减少0.64个百分点;但净利率为10.64%,同比提升5.58个百分点。

一方面,公司的核心--家电业务受到市场竞争激烈的影响,毛利率有所下滑;另一方面,公司通过压缩费用的方式,提升了净利润。


数据iFind

管理费用率(管理费用/营业收入)、销售费用率(销售费用/营业收入)都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弥补了公司毛利率下降对净利润的影响。

不过公司也并非盲目压缩费用,研发费用率略有上升,说明公司非常重视科技提升,技术进步才是公司未来发展的源动力。

二、库卡机器人

美的接手库卡的时候,库卡的销量是四大机器人之首(四大机器人:库卡、发那科、ABB和安川),如今已经成了四大中的倒数第一。


单纯从库卡的视角看,这场并购似乎是失败的。

然而对于跨国并购来说,还要考虑和并购方的协同发展情况。库卡机器人作为美的集团ToB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收入226亿元,同比增长9%。库卡中国占库卡集团的收入占比从2024年的22%提升至30%,表明中国本土市场已成为库卡增长的核心动力。

从美的集团整体来看,收购库卡是受益的。

库卡份额的丢失有两个主因,一是失去了欧美大量军事国防领域的订单,二是库卡的传统销售区域在欧洲,而欧洲近年来制造业衰退,整体需求下滑。

随着库卡中国的销售额占库卡总销售额的30%以上,库卡的未来,在中国。

这也是德国工业的未来。


库卡正在稳步推进核心部件国产化,通过"蓝橙实验室"实现RV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三大核心部件国产化率85%,成本下降35%。

2025年上海工博会上,库卡推出五大战略级智能体产品,包括KUKA AI Vision视觉系统、iiQWorks工程软件、KUKA ConNECT IOT设备运维系统、小库AI助手和KUKA AMR Fleet移动机器人导航系统。

这些产品,本质上是具身智能。

在库卡转向中国的时候,美的的其他业务开始转向海外。

三、海外市场占半壁

2025年前三季度,美的海外营收达到1823.6亿元,同比增长17.8%,占总营收的比例首次突破50%,标志着公司全球化战略取得重大突破。OBM(自有品牌)收入占ToC海外收入的45%以上,成为海外市场增长的核心动力。

分区域来看,公司各大区域增速稳定。东南亚区域营收同比增长22%,欧洲区域增长15%,亚太增长34%,中东增长20%,非洲增长33%。

美的集团在全球布局了43个制造基地,其中2025年新增4个投产基地和4个在建基地。

公司生产基地的战略选择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如泰国、埃及、印尼等,以享受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同时有效规避贸易壁垒。

2025年,公司北美产能本土化率已达50%-60%,显著提升了市场响应速度和成本优势。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