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当“永不商业化”成为新型商业筹码丨中听

IP属地 中国·北京 大象新闻 时间:2025-11-18 10:19:57

评论员 董芳芳

一场“去商业化”革命正在本地生活领域掀起波澜。

11月17日,有媒体报道京东外卖将推出独立App及“永不商业化”的京东点评,通过“求真官”盲测与AI大模型构建真实评价体系。刚在两个月前,高德地图宣布扫街榜“永久非商业化”,以用户真实行为数据与信用评级对抗虚假评论。两大平台不约而同将“真实可信”作为战略核心,看似违背商业逻辑的承诺,实则暗含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竞争法则。



在以往的传统点评平台上,商业化排名机制导致商家只能掏钱换曝光量,用户评价只是作为营销素材,结果就导致了平台的虚假繁荣,最终使得用户信任流失。

京东与高德的这波反套路操作,是要重建以信任为基底的商业模式。这种转变可以说是“技术向善”伦理的一次真切实践,也揭示了互联网竞争正从流量抢夺升级为公信力的博弈。

“永不商业化”的承诺,展现了两大平台更高维度的商业策略。

平台能够通过“免费”来建立权威评价体系,进而抢夺行业标准话语权。更能用大众托付的这份“信任资产”来反向增强用户黏性,构筑平台护城河,可谓一举多得。


在电商增长进入疲倦期的背景下,真实数据将成为营销的新型燃料。高德用导航行为验证消费意愿,京东用盲测激活社群参与,种种布局,是用短期利益置换更深层产业链的神来一笔。

对消费者来说,真实的评价能降低我们的决策时间和试错成本。也给了中小商户靠硬实力打破头部玩家垄断格局的机遇。对平台自身而言,用免费换取的公信力将反哺电商、支付等关联业务。这种“去伪存真”的机制持续下去,或将推动本地生活市场从营销驱动回归服务本质,促进整个消费市场良性发展。

值得思考的是,“永不商业化”的承诺出发点是好的,但挑战也如影随形。

如何平衡运营成本与免费服务?如何防止新型作弊手段?当某单一平台发展到能够垄断评价权的那一天,“永不”这个词会不会也有保质期?种种疑问,需要我们以乐观但谨慎的眼光持续审视。

或许只有“永不商业化”从道德承诺升级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我们才能期待“真实”成为可持续的商业准则。

这场由巨头引领的“真实运动”,既是对过去十年互联网野蛮生长的纠偏,也预示着数字文明的新阶段——当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日益模糊,唯有真实才能成为穿越周期的“硬通货”。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