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国的少子化,大家应该都听说过。
去年,韩国总和生育率(平均每名育龄妇女一生所生育子女数)只有0.75,一般来说,正常的人口更替要2.1。
当时的韩国总统尹锡悦就宣布:由于人口减少,韩国进入“国家人口危机紧急状态”。
实际上,韩国在支持生育这件事情上,不可谓不努力。
权威财经媒体CNBC有篇文章说,过去16年,韩国在刺激生育上花费超过2700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就是1.9万亿。
韩国政府“撒钱”,出手很大方。
但问题是:韩国造人,为什么还是不成功呢?
![]()
“学校很宽敞,全校一共有多少学生呀?”
“23名。”
这是韩国综艺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一期节目里,嘉宾和一所小学学生们的真实对话。
节目中嘉宾们做游戏叫来了几个小朋友,哪知这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就是整个学校一半的学生。
其中,四年级更是只有4名学生,一盘狼人杀都凑不齐。
超低生育率成为国家危机。
![]()
截图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今日亚洲》栏目
为鼓励生育,韩国政府的生育支持政策也不断加码。
早在2001年韩国一些地方政府就已经开始实施生育的现金转移政策,也就是当下俗称的生育津贴。
2005年成为一个转折点。这一年韩国成立了总统直属低生育率和老龄化委员会,将低生育率问题正式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第二年韩国政府正式制定《第一个低生育率和老龄化社会基本计划(2006-2010年)》,从宏观政策层面构建了应对低生育率问题的对策。
用力很猛,但成效却一般。
![]()
韩国新生儿数量
韩国只能无奈继续加码政策调整,之后相继推出了第二个(2011-2015年)和第三个(2016-2020年)基本计划。
韩国生育激励政策也变得更直接:一是补贴力度大幅提升,二是支持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第二个基本计划期间,韩国将育儿津贴的年龄从0-2岁扩展至0-5岁,并引入了针对多子女家庭的额外支持。
第三个基本计划则进一步扩大了住房的支持力度,力求从婚恋阶段就大力打消年轻人的疑虑,不仅推出针对新婚夫妇的优先认购住宅制度,还将产假的津贴提高了一倍。
至于2021年至今,显然就是韩国的第四个基本计划阶段了,此时的政策已经进入全面升级阶段,从原本普惠性的支持转向针对性强化,精准度进一步提高,形成如今包括生育津贴、产假福利、税收优惠、工时调整及住房支持等全方位的“育儿包”。
![]()
目前,韩国为每个出生的孩子提供的福利包括:
100万韩元的怀孕和分娩医疗费;(100万韩元差不多是5000块钱人民币)
头胎第一次见面补助金200万韩元、二胎300万韩元;
2024年新增的父母补助金1800万韩元;儿童补贴960万韩元,共计7250万韩元。
当然,很多城市还自己加码。
![]()
《2025年首尔市新生儿及家庭支持政策一览》 图片可点击放大观看
只要你生娃养娃,这些福利就都可以享受。
例如,仁川市市长刘正福宣布推出“1亿+idream”政策,在原有7200万韩元补贴的基础上再增加包括孕妇交通费、儿童梦想津贴等在内的2800万韩元津贴。
简单说,就是生一个仁川就奖1亿韩元,折合人民币差不多是50万元。
韩国人的平均月工资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1万9左右。
所以,这个补贴就相当于2年多的收入,吸引力还是挺大的。
![]()
仁川市市长刘正福宣布“1亿+idream”政策
首尔更有意思,专门推出了一个针对产妇产后护理的特色津贴,在首尔生一个娃就可以领100万韩元的产后护理代金券。
与此同时,产假和育儿假政策也更为优厚。
如果家有未满12个月的子女,父母双方都可以申请3个月的育儿假,每人每月育儿津贴最高可达到300万韩元。且从2024年开始,男性育儿假也从原本的10天延长至20天,育儿假期间的工资不降反增,每月最多可以拿到250万韩元。
家有12岁或以下孩童的父母,每周工时可缩短至35小时,期限最长达3年。
税收减免政策方面,韩国政府引入“结婚特别税额减免制度”,不仅新婚夫妻可以各减100万韩元,孩子越多就减得越多:1孩家庭减25万韩元,2孩家庭减30万韩元,3孩家庭减40万韩元。
除此之外,住房支持也是重要一环。
申请低息住房和租房贷款的收入标准从夫妻双方合计年收入不超过1.3亿韩元,分两步放宽到2.5亿韩元。
拥有2岁以下子女的家庭可通过“新生儿优先供应”项目得到更多优先购房机会。
仁川市更是推出“跳楼价500套廉价出租房,面向准新人、新婚夫妇及结婚未满7年的夫妇,月租金仅需3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50元)”。
首尔表示多孩家庭可优先租赁政府运营的长租公寓;中部地区的忠清北道则正在当地推动“半价公寓”试点项目。
还有韩国恶名远扬的兵役,韩国政府说了,只要30岁前生三胎就可以免除兵役。公务员如果生两个娃还可以优先晋升。
从经济补贴到税收优惠再到职场优待,为了鼓励生育,韩国政府可以说倾尽了全力,截至2024年的16年间总投入金额高达280万亿韩元,生个孩子能拿的补贴清单长得像超市购物的小票。
2025年更是专门划拨了52万亿韩元的国家预算来应对低出生率。
那么这场持续了近20年的国家存亡之战,是否真的用真金白银砸出了生机呢?
![]()
政府激励至此,依然难以撼动韩国年轻人“不生”的态度。
2023年韩国总和生育率依旧跌至0.72的历史低点。
尽管2024年数据呈现小幅回升,增至0.75,同比增加0.03。
但不少专家认为,这大概率上是疫情期间的生育补偿以及龙年生肖偏好带来的短期现象,韩国生育率的长期下滑趋势并未得到有效扭转。
更重要的是,韩国30-34岁主力育龄女性数量将在2025年达到峰值后迎来断崖式下跌,在这种确定性前景下,2024年的弱势反弹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那么天价补贴为何就是换不回韩国民众的生育预期呢?
![]()
韩国医院婴儿房里保育员正在护理婴儿
究其背后,韩国年轻人不生孩子的原因,并非不爱孩子,而是“生不起”。
其中经济压力毫无疑问是首要障碍。
根据韩国保健社会研究院2014年12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韩国人的结婚准备金平均为3.4亿韩元,其中住房准备金就高达2.6亿韩元。
可别说准备金,事实上如今的韩国年轻人不仅身上没有存款甚至背负着巨额的债务。据韩国银行调查数据显示,20多岁的韩国年轻群体身上的债务几乎占到资产的一半,远高于所有年龄群体平均值的21.8%。
债台高筑之下,生育早已变成生命难以承受之负担。
100万韩元的月育儿补贴虽然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生存压力,但对比韩国2023年暴涨22%的食品价格、每平1000万韩元的江南区房价,这些补贴不过杯水车薪。
![]()
2006年1月以来的韩国房产价格变化
想象一下,当你连大众都买不起的时候,车行送了你一张劳斯莱斯的优惠券,又有什么意义呢?
与此同时,在韩国这样名副其实的“补习班帝国”,生孩子还算容易,养孩子实在太难。
1953年至1996年,基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群体,韩国凭借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创造了“汉江奇迹”,顺利加入“发达国家俱乐部”。
漫长的黄金年代引得韩国政客们一次又一次想要实现“文艺复兴”。2013年,韩国前总统朴槿惠上台,立誓将实现第二个“汉江奇迹”。但彼时的她并没有意识到韩国普通家庭早已扛不起下一代教育的重担。
学历内卷是韩国一个接近极限的压力锅。
![]()
韩国一所普通农业高中的课表
在韩国,学生凌晨四点起床学习已成常态,动辄日均学习时长甚至超过15h,每月补习十几次,一节补习课费用就高达上万元,许多家庭的收入近七成都要用在孩子的教育上,有些家庭每月就需要为孩子的补习班支付超过400万韩元,近乎一个普通白领的全部月薪。
据韩国《东亚日报》统计,在韩国一对夫妻将一个孩子抚养长大的平均费用高达3.8亿韩元。仅仅是学龄前至高中阶段,就需要花费3亿韩元。
即使是出生率持续下滑的当下,教育压力依然不减反增。
据韩国教育部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学生人数较去年减少1.3%的情况下,课外辅导费用却逆势上涨,增加了1.2万亿韩元,达到2007年以来的最高值。
从首尔大峙洞的补习班到江南课时费高达30万韩元的补习班,韩国教育内卷愈演愈烈。
而与此同时,韩国年轻的求职者们正在面临12年来最严峻的就业环境。
根据官方统计,2025第一季度,韩国25-29岁的失业人数增加了1.3万人,失业率上升了0.6%,就业人数相比去年同期减少9.8万人,实现2013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大降幅。
荒芜正在向韩国的未来蔓延。
更不要谈本就性别不平等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生育会对韩国女性的职业生涯造成多么深远的影响。
![]()
韩剧《82年生的金智英》中女主被家庭事务忙到焦头烂额
明明在OECD国家中,25至34岁的韩国女性是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批,但薪酬待遇上的性别差距却是最大,女性失业比例更是高于平均水平。
职业上升期怀孕生子无疑意味着职业生涯的中断,不仅多年努力大打折扣,薪水也会受到影响。
更讽刺的还是有超级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沉重代际负担,上有老下再有小,处在“三明治”正中间的年轻一代几乎要喘不过气来。
这是不管政府推出多少育儿福利都无法改变的社会事实。
因此,越来越多的韩国年轻人成为“不约会、不结婚、不生子”——“三不主义”中的一员,“即使很相爱,也不愿结婚生子”的观念也逐渐成为他们的共识。
![]()
没有人怀疑韩国政府愿意继续花钱。
但如果无法破解人口危机背后的结构化困局,再多的补贴也可能只是扬汤止沸。
当生育从生命的传承变成不可承受之负担,当陪伴孩子的时间被加班和课外班挤占,对年轻一代而言,生育不再是人生“必选题”,而是一道关乎个人幸福和生活质量的“自选题”。
高压锅式的教育内卷、内卷职场文化以及让年轻人未富先负的全租房制度……
反思或许不应局限于如何提高生育率,更在于如何构建一个对生命本身更友善的社会环境。
毕竟,如果生存本身已成困境,繁衍就变成了奢侈品。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