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四川古蔺惊现“恐龙王国”:百年古道藏近200枚足迹,最小的仅甲盖大

IP属地 中国·北京 封面新闻 时间:2025-11-18 22:06:23

封面新闻记者 徐庆 摄影报道

11月15日至17日,由自贡恐龙博物馆特聘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带队、自贡恐龙博物馆、恐龙奥秘科学馆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古生物学家野外调查团,在四川古蔺县黄荆镇等地展开详细野外调查后,系统揭露了一个颇具多样性的“恐龙王国”。

团队不仅在一条古道上发现了近200枚恐龙脚印,更在一河道石板上成功识别出10余枚保存极佳、堪称世界最小的恐龙足迹,其保存精细程度与科学价值远超预期。

在古蔺县黄荆镇发现的“迷你恐龙”足迹。

01

岩壁上的白垩纪“档案”:

百年古道下的足迹宝库

“这完全是一个意料之外的宝库。”11月17日,黄荆老林景区,结束该点位的考察工作后,邢立达在现场感叹道。

黄荆老林是一个4A级景区,内有一处景点别具一格:一侧岩壁保留着完好的清代摩崖石刻,另一侧外临气势恢宏的瀑布。然而,就在这条百年古道之上,研究团队发现了近200枚珍贵的恐龙足迹。

岩壁上清代嘉庆年间的题刻,印证这条山路已被行人车马踏过约两百年。石道在开采之初便在砂岩层面发现了恐龙足迹,人类活动不断对足迹层造成侵蚀,恐龙足迹日益模糊 。“即便如此,一些较深的恐龙足迹还是能观察到具有鉴定价值的细节,个别足迹因为重填物的保护,也被保存了下来。”邢立达分析道。

在古蔺县黄荆老林景区发现的恐龙足迹,它的中指异常长。

研究团队发现,该区域恐龙足迹多样性较高,未见单一类型占据绝对主导。邢立达介绍,此处以三趾型兽脚类和鸟脚类足迹为主,同时识别出两道以上的蜥脚类行迹、中型至小型兽脚类足迹、可能的驰龙类足迹,以及一批尤为珍贵的中型翼龙足迹。

“翼龙因体重极轻,足迹极难保存,但这里的前后足迹虽形态不甚清晰,尺寸却超越此前周边的已知记录,说明当时沉积物细腻,才能留下如此完好的印记。”邢立达表示。

现场一处特殊兽脚类足迹引起自贡恐龙博物馆研究馆员叶勇的高度关注。“它的中指异常长,几乎占满整个足迹的中段,同类形态在这里反复出现,这应是一类特征独特的恐龙,”叶勇指出,这类足迹在国内极为少见,其形态差异可能指向新的分类或行为特征,需进一步研究解密。

还值得一提的是,岩面上清晰的波痕构造,生动还原了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湖畔环境。“我们正对沉积序列做精细分析,这片区域无疑是名副其实的‘恐龙王国’,而黄荆老林堪称其中最璀璨的明珠。”邢立达说。

02

“迷你恐龙”踏石留痕:

世界级小龙足迹群的重大突破

在黄荆镇汉溪村的一处河岸落石区,研究团队取得了另一项惊喜发现,十余枚微小型恐龙足迹,被初步判定为罕见的“小龙足迹”。

“这是全球恐龙追踪者梦寐以求的标本之一。”邢立达介绍道,“其中最小的足迹仅1厘米出头,平均约2厘米,甚至小于鸟类脚印。”这与恐龙高大威猛的固有形象形成巨大反差,这些“迷你”足迹显得格外呆萌可爱。

在古蔺县黄荆老林景区发现的恐龙足迹。

邢立达指出,“小龙足迹”自1995年首次在四川峨眉发现以来,近30年间在全球范围内在中国山东、甘肃及韩国等地有过零星发现。因此,此次在古蔺发现的足迹群不仅保存完好,而且较为密集,堪称一项重要的突破,能很好的提升我们对这类微小型恐龙造迹者的认识。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这些足迹更可能属于成年恐龙。它们的体型约如麻雀,行动敏捷,善于快速奔跑。”邢立达补充说,尤为重要的是,“小龙足迹”再次与驰龙类足迹出现在同一地层,为还原史前生态关系提供了关键线索。

据了解,此次考察在3天内于黄荆镇的6个点位均发现了恐龙足迹。面对如此密集且脆弱的化石遗迹,邢立达认为,保护迫在眉睫,野外数据需要高精度3D扫描,难以原地保护的标本应该尽快移入博物馆,野外标本应该搭建栈道或加盖保护装置等。

“如何将这些点位科学串联,实现科普教育与文旅发展的共赢,是一张高难度的试卷。”他呼吁各方协作,共同探索一条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创新之路。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