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宋志平,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
总裁读书会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联影医疗”)是中国医学影像设备行业的领军企业,它以独特的创新实践成功打破了外国品牌的垄断,实现了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转变。
我曾到联影医疗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联影集团”)调研,与集团董事长薛敏谈过价格竞争的问题,联影集团坚持不低价卖产品,不和国外同行打价格战,比拼的就是技术和质量。在医疗设备行业,创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领先是联影医疗实现突破、打破国外垄断的锐器,但创新是有方法的,其他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好创新定位,采取有效的创新措施,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独特的创新实践
联影集团成立于2011年,集团拥有24家控股子公司、10家境内公司和14家境外公司,主要包括联影医疗、联影智融、联影智能、联影智元、联影微电子、联影智慧、联影研究院等。
联影医疗是联影集团的核心子公司,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全线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医学影像诊断与治疗设备、生命科学仪器,以及覆盖基础研究、临床科研、医学转化等全链条的创新解决方案。它也是集团旗下现在唯一的上市公司,集团现在的大部分资产与利润均来自联影医疗。
联影医疗也成立于2011年,2022年在科创板上市,短短10余年间,就已成长为行业龙头,被誉为国产医学影像设备领域的“天花板”。2020-2024年,联影医疗的业绩翻倍,营业收入从57.61亿元增长至114.69亿元,净利润从9.03亿元增长至19.02亿元,2023年研发总投入超过19亿元,成为科创板中少有的实现高增长、高盈利、高研发投入的公司。
创新领先的多元化保障
在创立之初,联影医疗就拒绝走“先做低端产品”或“专攻一条产线”的常规路线,而是坚持“必须全线覆盖自主研发,必须掌握全部核心技术,必须对标国际顶尖水准”的战略,致力于打破国外企业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的垄断局面。
公司的这一创立初心吸引了众多具有全球视野和丰富经验的科学家、工程师的加入,联影医疗由此组建起一支强大的研发团队,立志要做出世界一流产品。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联影医疗,提出要让民族品牌大放光彩,公司随后积极向世界推出“联影医疗”品牌。
联影医疗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构建强大的研发团队和完善的研发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公司立志于打造全球高端医疗装备人才高地,不拘一格地引进人才。
比如,在全球范围内招聘具有国际视野、经验丰富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才;公司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的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和国内优秀人才加盟;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培养学生。截至2023年年底,研发人员约占公司员工总数的40%。
目前,公司研发体系采用的是“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品迭代”三级结构。2019-2023年,公司的研发费用从5.79亿元增长至19亿元,2023年研发费用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16.81%,远高于GE医疗、西门子医疗等国际巨头8%~ 9%的研发费用率。持续高额的研发费用投入使得公司在核心技术、新产品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当然,公司也十分注重成本控制,通过构建垂直创新体系,实现了从整机系统到核心部件、关键元器件的自主研发和生产,提高了供应链自给率,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利润率。同时,公司还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截至2023年年底,各项知识产权申请数量超过9900项,发明专利申请占比超过80%,累计获得5100多项知识产权授权,为创新领先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全产品线自主可控
公司的研发是从零开始的,始终坚持全线自主研发,进行长周期研发。公司布局四大高端医疗设备产品线,具体包括MR、CT、PET-CT、PET/MR。公司在研发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难题,始终围绕“所有性能指标必须达到甚至部分超越世界最先进水平,且必须具备人无我有的亮点”这一目标开展工作。
从最基础的部件研究入手,公司对每一个细节进行严格把控,现在有140多件产品获证推向市场。2014年,联影医疗推出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PET-CT,标志着它在分子影像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后来,它还陆续推出多款填补国内外空白的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如3.0T磁共振、640层CT等,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联影医疗在磁共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推出了世界首款5.0T人体全身磁共振系统uMR Jupiter。这款设备不仅实现了全身各个部位在超高场强下的成像,信噪比提高了67%左右,成像的加速倍数可达10倍,还能将神经系统、头部、心脏及腹部等部位的图像分辨率提高一倍甚至更高,大幅提升了微小病灶的检出率。联影医疗在研发过程中攻克了世界上最大功率放大器、最高射频发射通道数、最强梯度编码系统等数十项技术难题,实现了从跟随到世界领先的重大跨越。
2024年上半年,联影医疗的超清光导数字化PET/CT设备成功安装于法国知名核医学中心,实现了大型国产高端医疗设备在法国市场的首次突破。这一成果的背后,是联影医疗在PET/CT领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持续创新。研发团队通过不断改进探测器技术和成像算法,使设备的图像质量和检测精度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海外市场推广过程中,联影医疗凭借自身卓越的产品性能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国际客户的认可。
此外,联影医疗精准识别产业链中的芯片、传感器等“卡脖子”环节,通过自研或战略合作实现了自主可控,比如自研的PET探测器芯片,不仅成本降低了40%,还从此摆脱了对日本滨松光电的依赖。
公司与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国内顶尖医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以及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医科大学、印度尼西亚大学等国际院校开展合作,建立创新联合体,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开发更符合实际应用的产品,提高设备的实用性和临床价值。
其中,公司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机构合作开展了“高场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自主研制与产业化”项目,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双方无缝对接,不断调整优化设备性能。该项目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推动了国产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的技术进步。联影医疗与中科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联合成立生物医学影像技术联合实验室,开辟出一条“产学研医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之路。联影医疗美国子公司与耶鲁大学等共同研发的全球首款数字化脑专用PET/CT NeuroExplorer(NX),在美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Society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SNMMI)年会上荣膺“2024年度最佳影像”。
在磁共振研发早期,国内产业链还不够成熟,部分供应商的产品无法满足高端医疗设备的需求。联影医疗的工程师就长时间待在供应商那里,与供应商的工程师一起反复研讨、实验,共同打磨出一系列高精尖零部件和元器件。在这一过程中,联影医疗不仅推动了自身产品的技术进步,还带动200余家企业共同打造出了一个本土高端医疗设备产业链。
另外,它还成立了上海联影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将AI技术深度应用于医疗影像设备。通过ACS(AI-assisted compressed sensing,智能光梭成像)技术,磁共振扫描时间大幅缩短,同时图像分辨率及对比度完全满足临床诊断需求。这一创新不仅提高了扫描效率,还有效减少了因运动、呼吸造成的伪影,改进了患者的检查体验。
多元化的创新机制设计
做企业就要建立机制,有机制的企业一般都做得不错。联影医疗创造性地设计了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包括薪酬激励、股权激励、项目奖金等。
在薪酬方面,联影医疗的基本薪资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研发岗博士应届生起薪50万~80万元/年。绩效奖金按季度、年度考核,研发人员奖金依据专利数、产品上市进度等项目里程碑发放,销售人员按回款额及客户满意度分级奖励。在股权方面,联影医疗2023年向核心员工授予价值5.3亿元的股票,分4年解锁,绑定人才长期发展。通过资管计划覆盖2000余名员工,2022年人均持股价值约为50万元。通过股权激励,联影医疗将员工的利益与公司的发展紧密绑定,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项目方面,产品商业化后,公司将利润的1%~3%作为奖金,奖励给研发团队。比如,公司的Total-bodyPET-CT团队累计获得项目奖金超过2000万元。在专项奖励方面,国际发明专利授权奖励5万元/件,核心专利额外追加10万元,公司2023年发放专利奖金超过800万元。在学术奖励方面,如果在Nature或Science上发表论文,奖励作者100万元;在Radiology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奖励作者20万元。公司每年都会评选联影学者,每年评选10人,连续三年提供每年500万元的研究资金,以及独立团队组建权。若有人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则奖励50万元。
除了物质激励外,公司还在职业发展方面设有管理序列、技术序列的双晋升路径。如果走管理序列,从基层到高管共有6级,每级晋升需要通过360度评估及业绩达标,平均晋升周期为3~5年。如果走技术序列,公司设立了“首席科学家”岗位,最高可享副总裁待遇,2023年已有15人获此待遇。
对科学家和技术骨干来说,公司还会提供一些资源支持。比如灯塔项目基金,青年科学家可申请500万~2000万元的经费用于前沿研究,无须层层审批。另外,工作可以全球轮岗,公司每年会选派50名骨干赴欧美研发中心或合作医院(如梅奥诊所等)进行交流,提升他们的跨界能力。
在创新方面,公司有一个“三允许”政策,即允许失败、允许试错、允许跨界。前瞻性项目(如量子成像)不计入KPI(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考核,2023年累计容忍了10个高风险项目中止。公司年度研发预算的10%用于探索性课题,比如AI辅助放疗系统初期获得了3000万元的试错资金。公司成立了跨部门“创新小组”,比如临床团队与AI算法组联合开发了智能诊断平台。
不打价格战
医疗影像设备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和市场集中度,联影医疗在国内市场与GE医疗、西门子医疗、飞利浦医疗等国际巨头竞争,近年来凭借技术创新和性价比优势,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历史性重塑了中国高端医疗设备市场格局。
在国内,它的客户覆盖了中国百强医院中的94家。在国际上,联影医疗坚持自己的产品要造得与美国、德国一样好,但不和国际同行打价格战,因而也深受国际同行的尊重。它的产品已出口到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驻到14000多家机构,销售网络覆盖全球主要发达市场及新兴市场。放射医学先驱居里夫人在故乡波兰创立了玛丽·居里国家肿瘤中心,也装有联影医疗的核医学设备。2019-2023年,联影医疗的境外收入占比由3.32%提升至14.70%,高端设备增长迅猛,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国际影响力。
实践启示
启示一:对创新的执着追求与精准把握。
联影医疗的成功主要源于它对创新的执着追求与精准把握,不盲目跟风,而是立足公司创立的初心。公司自成立之初就立志做世界一流产品,这就要有世界一流人才的加入。这一高远目标有助于吸引一批批志同道合者,也有助于公司面向全球招聘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才等。
启示二:多元化的创新机制设计。
做企业除了要有高远的目标,要吸引人才的加入外,还要有很好的激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留住顶尖人才。大家拿得多,企业才能挣得更多,形成正向循环。正是因为公司的创新机制设计,联影医疗在研发效率、人才留存、市场表现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联影医疗2023年人均专利申请2.1件,产品上市周期缩短至18个月,核心研发团队成员流失率小于5%。
启示三:坚决不打价格战。
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孕育于行业利益之中。联影医疗始终重视技术与质量,尊重技术与质量的成本,在价格上绝不进行低价竞争,十分注重维护行业生态建设。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