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AI真的在抢人类饭碗?大公司扎堆将裁员“甩锅”AI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陈阳 IT之家 时间:2025-11-19 22:06:51

IT之家 11 月 19 日消息,据彭博社报道,2025 年 9 月下旬,德国汉莎航空公司(Deutsche Lufthansa AG)向分析师与投资者表示,计划于 2030 年前裁撤 4000 个行政岗位,其列举的原因之一即为“人工智能应用的日益普及”。

数周后,荷兰银行 ING 集团(ING Groep NV)称,受“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及客户需求演变”影响,近 1000 个岗位面临调整风险;本月早些时候,韩国游戏公司魁匠团(Krafton Inc.)亦宣布将暂停招聘,以专注于“人工智能优先”的开发方式。

在人工智能热潮的大部分时间里,众多企业出于对负面舆论的顾虑,往往避免将裁员直接归因于 AI。但近几个月来,横跨不同行业与地域的大型企业纷纷更明确地指出:AI 正使其得以削减人员编制、放缓招聘步伐。

在财报、投资者说明会及内部备忘录中,企业高管持续强调 AI 带来的效率提升,并将人员规模缩减或持平视为应对日益 AI 驱动型经济的必要准备。据美国再就业咨询公司 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 最新估算,2025 年迄今,美国企业已宣布因 AI 因素导致的裁员达 48,414 人,其中仅 10 月单月就达 31,039 人。

上月美国企业公布的裁员计划中,约五分之一提及 AI 为影响因素。密集的 AI 相关裁员声明已引起政策制定者(包括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的关注,并引发广泛讨论:企业究竟是借 AI 技术进步之机,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主动压缩成本;抑或仅以“AI”为由,为更复杂、甚至不太体面的真实裁员动因披上一层迎合投资者口味的说辞?答案很可能是二者的混合体

在美国,此前在“低招聘、低解雇”的劳动力市场中囤积员工的企业,如今正因关税风险、贸易摩擦以及消费者信心持续走弱而启动结构性调整。招聘机构 Robert Half 运营总裁乔治・丹林格(George Denlinger)指出:“许多大型企业,尤以科技行业为甚,在疫情后扩张过快,最终形成了过度庞大的人力规模。”正因如此,当前对 AI 的强调有时存在误导性:“企业声称未来将由 AI 承接这些工作,这实质上构成一种‘AI 粉饰’(AI-washing);他们将裁员归咎于 AI,即便 AI 并非唯一甚至并非主要原因。”

这种动机的模糊性,在亚马逊等大型科技企业中表现尤为明显。今年 6 月,亚马逊首席执行官安迪・贾西(Andy Jassy)曾暗示,随着 AI 承担更多任务,公司员工总数将在未来数年内下降;四个月后,亚马逊宣布裁员 14,000 人,而贾西随即澄清,此举“目前甚至并非真正由 AI 驱动”,而是源于公司官僚架构的过度膨胀。

当然,AI 在亚马逊的调整中确有影响,但并非简单体现为将某些任务转移至聊天机器人。事实上,亚马逊、微软(Microsoft Corp.)与甲骨文(Oracle Corp.)均在压缩非核心业务开支的同时,大幅增加在数据中心、芯片与 AI 人才方面的投入,以支持更强大的 AI 系统建设。

然而,近期频发的 AI 相关裁员公告,的确初步印证了该技术批评者乃至部分拥护者长期预警的“大规模岗位替代”趋势。过去一年间,AI 已从仅能生成机智回复的聊天机器人,进阶至可代用户执行复杂任务的“智能体”(agents),无论是持续数小时的深度调研,还是代码编写,皆能胜任。

猎头公司 SPMB 负责科技与数据领域高管招聘的迈克・杜南(Mike Doonan)表示:“AI 正开始吞噬那些重复性高、体量庞大的工作。”他举例称,某大型客户已裁撤其美国本地客服团队,转而以 AI 工具承接多数客户交互,从而显著降低成本。

物流巨头 C.H. Robinson Worldwide Inc.在 10 月下旬的财报电话会上强调,订单录入、预约调度等手动操作流程正加速自动化,使公司得以“实现业务量增长与人员增长脱钩”。得益于此,该公司最新季度平均员工人数同比减少了 10.8%,投资者对此反应积极。

IT之家注意到,在今年早些时候的一场专题讨论中,IBM 首席执行官阿尔温德・克里希纳(Arvind Krishna)表示,AI 有望简化客户合同处理流程,使原本需数百名员工协同完成的工作大幅精简;另据其透露,IBM 已运用 AI 智能体替代数百名 HR 员工的部分工作(尽管公司在其他领域同步增聘)。今年 8 月,IBM 称其通过 AI 与自动化实现的成本节约已达年度 45 亿美元目标的既定轨道。

即便企业未明确宣称 AI 直接导致裁员,亦普遍将其作为提高招聘门槛的理由。今年初,Shopify 首席执行官托比・吕特克(Tobi Lutke)在内部备忘录中要求团队:在申请新增编制前,必须先论证“为何无法借助 AI 完成既定目标”。

ServiceNow 首席执行官比尔・麦克德莫特(Bill McDermott)7 月对彭博社表示:“我们正放缓招聘那些坦率而言‘令人精神枯竭’的岗位”,此类工作如今正由 AI 智能体承担,“它们全天候高效运转,无需薪酬、无需午餐,更无须承担任何医疗保险成本。”

尽管如此,智能体与生成式 AI 仍处于发展初期。顶尖 AI 研发企业正致力于构建可进一步自动化研究分析师、初级投行人员、咨询顾问及软件工程师等岗位工作的系统;与此同时,AI 公司亦在努力更清晰地量化其工具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回应外界对其仅能产出低价值“工作废料”(workslop)的持续质疑。

招聘机构 Atticus Growth Partners 的顾问汤姆・凯斯(Tom Case)指出:“目前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这些工具究竟多有用?又该如何融入日常作业流程?它们确实在进步,但应用‘操作手册’仍在构建之中。”

若科技企业能有效缓解上述疑虑,则有望推动 AI 在企业层面的更广泛应用,并引发更多由 AI 驱动的结构性裁员。高盛(Goldman Sachs)最新预测显示,其客户将在未来一年内因 AI 因素削减约 4% 的员工规模,该比例预计将在三年内升至 11%。

这家投行自身或亦将加入该行列。上月,高盛已告知员工:为“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潜力”,年内将实施新一轮裁员。

标签: ai 亚马逊 企业 人工智能 首席执行官 岗位 智能体 投资者 员工 高盛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