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
编者按
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明天,将迎来神舟一号飞天26周年。
鲜为人知的是,在神舟一号发射前,指挥部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争论,那场争论展现了“载人航天,人命关天”的负责与担当,也为后续神舟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安全基调。今天,跟随崔吉俊的文章,了解那段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圆满成功的动人故事。
1999年9月18日,“神舟一号”飞船系统按照试验程序做模拟飞行检查,系统中的一套制导陀螺突然不工作了。制导陀螺是控制飞船定向的关键部件。按照设计方案,飞船有两套制导陀螺,一套为液浮陀螺,另一套为挠性陀螺,互为工作备份。现在一套液浮陀螺不能正常工作,飞船内就剩下一套挠性陀螺。上天后,如果备份陀螺再出现问题,飞船将会有去无回。
更换出现故障的陀螺,必须要打开返回舱的舱底。然而,返回舱里面有300多台仪器设备,涉及的元器件有10万之多,万一开大底不慎,整个飞船将受到严重损伤,得不偿失,“保九”的目标将化为泡影。
舱底开还是不开,“神舟一号”发射任务指挥部一时陷入两难……
中国载人航天史上极不寻常的一次指挥部会议开始了。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次会议就一个主题,即决策要否打开飞船大底更换故障陀螺,这是争议各方最后陈述理由的机会。会议伊始,已有几分严肃气氛,一改往昔会议互致寒暄、谈笑风生的欢快与轻松。
![]()
其实,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沈荣骏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当天晚上,他就会同胡世祥和张建启找来装配工人和相关设计师,一块儿讨论开大底的可行性,把各种方案一一列出,由资深装配工人逐一讲解各个环节的做法,集思广益,迭代各种意见,直到大家都认为方案可行,万无一失。这是沈荣骏做出决策的依据。
沈荣骏开始说话了:“问题是故障没有彻底定位,难就难在这儿。如果故障确实就清楚了,彻底定位了,我干吗非要去折腾它?折腾就是要定位,因为你不定位,后面什么措施有效就很难说。如果故障能彻底定位,我倒赞成就在外面加个壳(意思是换一块线路板),我去冒这个风险干什么?我要拆它干什么?我们有简单的办法,干吗要用复杂的办法。”
识别风险,控制风险,降低风险,是工程研制的一项重要原则,摒除疑点和故障是控制和降低风险的重要举措。风险和安全的分值比重始终是工程决策者脑海里反复权衡的要素,不同工作岗位上的人也许对工程不同阶段出现的风险会有不同的认识。例如,袁家军和戚发轫对返回舱在发射场开大底带来的风险看得很重,而张建启他们却把飞船发射升空带来的风险看得更重,这两类风险处于不同阶段,性质不同,规避风险的处理措施也会存在差异,表现为矛盾和争论。其实,出发点不同,目标却是一致,决策者就要在其间权衡利弊,避风险之轻就安全之重。
这时候,胡世祥、张庆伟也在认真思考和权衡。袁家军、戚发轫、张建启等一边听一边记,渐渐融入沈荣骏的思路。
沈荣骏继续说:“所有问题要解决在地面,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发射风险,这是原则,不能说过得去就行,反正我们现在备份得很多,这个不行还有那个。备份是留到天上用的,不是留在地面用的。如果在地面就用了,那还叫什么备份?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大家上上下下思想要统一,我们不要留下任何遗憾。”
![]()
此言一出,争论到此结束,与会各方终于达成共识,打开飞船返回舱大底,把所有隐患消除在地面。
会议之后,神舟一号飞船返回舱大底在技术工人的精心操作下被缓缓打开,庐山真面目即将呈现在我们面前。
舱底打开后,密密麻麻的仪器和电缆、布线看得一清二楚。如果操作稍有不慎,真有可能几个月的工作前功尽弃。好在我们的人都有严格的训练,良好的操作技能,一切顺利。
舱底开启,液浮陀螺组件由两个工人小心翼翼地搬出了返回舱。
从争论不休到顺利打开返回舱大底,这给刚刚起步的载人航天工程开了一个严把质量的好头,我们打开的何止是一个小小的返回舱大底,它不啻打开载人航天队伍团结协作、互相理解和支持的友谊之门,打开大漠的神秘、草原的荣誉、天地往返之门,打开载人航天发射的成功之门、胜利之门、神圣之门。
陀螺更换完毕,重新装入飞船,合上大底,飞船测试步入正常程序。
有意思的是,飞船返回舱大底打开后,前段时间没有定论的环控生保分系统内回路主故障也水落石出,迎刃而解。虽然内回路主泵位于飞船推进舱,但它的控制器却装在返回舱,造成主泵故障的原因不是本身问题,而是与控制器相连的一根电缆被磨损。对电缆进行绝缘处理,主泵故障消失。
一举两得,皆大欢喜。
![]()
来源 | 《神剑》2023年第1期
作者 | 崔吉俊
图片 | 网络
专栏主笔 | 姚杜纯子
组稿编辑 | 刘心继
校对 | 杨阳
主编 | 张文军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