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马文博)近期,多家中小银行下架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产品,同时不少银行还同步下调各期限存款利率。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现象反映出当前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银行在净息差持续收窄背景下的主动负债管理策略。
专家建议,储户应结合自身需求,平衡收益性与灵活性,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存款产品,居民可通过阶梯存款组合、储蓄国债、中低风险理财等多元工具平衡收益与流动性。
部分银行调整产品
近日,内蒙古土右旗蒙银村镇银行发布的一则公告引发市场关注。在公告中,该村镇银行表示,将取消5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不过目前,该行官方公众号已经删除了这篇公告。
中国商报记者致电该行某支行询问此事,工作人员向记者确认,目前已经没有5年期的定期存款产品,最长的定期存款产品期限为3年,利率为1.85%。
实际上,调整定期存款产品的不只是内蒙古土右旗蒙银村镇银行一家。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中信百信银行、苏商银行、中关村银行等多家银行不再提供5年期定期存款产品,部分银行甚至下架了3年期定期存款产品。
![]()
中关村银行已下架3年期定期存款产品。(图片截自中关村银行App)
![]()
中信百信银行不再提供5年期定期存款产品。(图片截自中信百信银行App)
与此同时,一些中小银行加入了降息行列。湖北荆门农商银行于11月12日发布关于调整人民币存款利率的公告,下调其特色产品“福满存”1年期、3年期、5年期的存款利率,相较于今年5月末,分别下调0.10、0.15、0.15个百分点。
![]()
湖北荆门农商银行下调其特色产品“福满存”1年期、3年期、5年期的存款利率。(图片截自湖北荆门农商银行微信公众号)
“中小银行过去常通过高息长期存款吸引客户,但在利率市场化推进、监管引导降低融资成本的大背景下,这一模式难以为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聘导师柏文喜对记者表示,此次调整也体现出银行从“价格竞争”向“结构优化”转型的趋势,未来更多机构可能跟进调整长期限存款产品。
缓解净息差压力
业内人士认为,下架中长期存款产品并非短期策略,而是银行在低利率环境下寻求稳健经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的结构性调整。
“银行下架中长期存款产品,核心是应对净息差压力、优化负债结构。”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对记者表示,当前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叠加贷款收益率走低,银行资产端收益空间被持续挤压,而负债端长期高成本存款的刚性支出,将进一步放大息差收窄压力。为此,银行主动压缩中长期存款规模,以降低长期负债成本、提升负债结构灵活性。
11月1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显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环比第二季度保持稳定。具体来看,国有大行净息差最低,为1.31%;随后为外资行(1.35%)、城商行(1.37%)、股份制银行(1.56%)和农商行(1.58%);民营银行净息差仍保持高位,为3.83%,但环比减少0.08个百分点。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对记者表示,市场对利率走低形成一致判断,银行若保留高息长期定存,将锁定未来负债成本,且3年期利率高于5年期的倒挂现象已削弱长期产品的吸引力。同时,当前信贷需求放缓,银行缺乏匹配长期存款的优质资产投放,揽储动力进一步降低。
“当银行存款利率更加市场化后,资金会根据不同金融产品的收益和风险特征进行更合理的流动,引导资金流向更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和项目。”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投资部副主任袁帅说。
付一夫表示,对于居民而言,传统储蓄收益缩水,需要重构资产配置。可通过阶梯存款组合、储蓄国债、中低风险理财等多元工具平衡收益与流动性,同时警惕高收益陷阱。未来中小银行跟进调整将成为趋势,行业将加速向“成本管控+服务升级”转型,居民理财也需主动适配低利率时代。
袁帅认为,为了应对变化,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引导,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同时,要加大对金融知识的普及力度,提高金融消费者的理财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