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IDC:预计2026年中国智能眼镜市场迎来规模化拐点 出货量将突破491.5万台

IP属地 中国·北京 智通财经 时间:2025-11-20 14:11:09

智通财经APP获悉,IDC发文称,在AI的赋能下,智能眼镜市场正从通用型产品向场景化解决方案转变,有望成为手机、汽车、智能家居等终端的关键信息输入端口。IDC预计,2026年智能眼镜市场将迎来规模化拐点,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预计将突破2368.7万台,其中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将突破491.5万台。战略卡位、尝鲜经济与AI能力共塑增长,市场正式迈入规模化增长新阶段。

对于智能眼镜设备的变化趋势,IDC总结并给出了2026年中国智能眼镜市场的十大洞察。

具体内容如下:

洞察一:2026年智能眼镜市场迎来规模化拐点,战略卡位、尝鲜经济与AI能力共塑增长

2026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预计将突破2368.7万台,其中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将突破491.5万台,市场正式迈入规模化增长新阶段。拐点由供需两侧共同作用:供给侧的驱动力源于品牌为提前抢占下一代计算入口而进行的战略性占位;需求侧则得益于具备AI功能的眼镜将平均单价维持在1500元区间,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科技爱好者与大众用户的尝鲜心理阈值,从而能够激活首购意愿。最终,战略卡位、尝鲜经济与AI能力将共同塑造本轮市场增长。

洞察二:智能眼镜将在佩戴舒适度和续航上迎来体验升级

智能眼镜正通过Micro LED与树脂波导等光学方案及结构优化,实现佩戴体验的关键突破。预计2026年主流全彩与单色眼镜重量将从当前的70-90克降至50克左右,50克以下的产品占比预计将超过45%,该重量接近传统眼镜佩戴感受,为未来的全天候使用创造条件。同时,双芯片与端云协同架构也助力续航提升2-4小时,初步解决了制约其成为主力设备的续航短板。重量与续航的优化共同构成产品从可用到好用的转折点,为后续智能眼镜的规模化普及奠定重要基础。

洞察三:智能眼镜厂商以功能聚焦应对硬件平衡限制,推动行业进入差异化竞争新阶段

在重量、续航、性能以及价格的平衡中,智能眼镜厂商正采取更务实的产品策略,通过不同功能模块的取舍,打造更适合特定使用场景的差异化产品。全彩产品以保证显示效果和沉浸体验,在续航与重量上做出妥协;非全彩产品则为确保长续航和佩戴舒适性,采用简化显示方案或完全舍弃显示功能,以不同功能的搭配为核心开拓新市场。预计2026年非全彩眼镜占比将提升至85%。这种基于功能取舍的细分策略,既让厂商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核心需求,也促进了产品的商业化落地。推动行业进入差异化竞争的新阶段。

洞察四:AI助推智能眼镜成为跨设备协同新入口,新型交互方式优化用户体验

智能眼镜正从独立的智能设备,演进为用户个人终端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价值在于能够更自然地捕捉用户所处的环境信息与视觉焦点,在AI的赋能下,有望成为手机、汽车、智能家居等终端的关键信息输入端口。与此同时,微手势、眼动追踪等新型交互技术正与语音输入形成有效互补,在特定场景中提供更便捷、更具私密性的操作方式。这使得智能眼镜在跨设备协同中的输入价值愈发凸显,并持续优化整体的人机交互体验。

洞察五:AI原生应用发展推动角色型智能体落地,赋予智能眼镜更多自主服务能力

AI多模态感知与语义理解技术的突破,配合持续用户行为数据构建的个性化认知体系,正推动智能眼镜AI能力高速发展。预计2026年,智能眼镜市场中端侧支持AI的占比将超过30%,语音助手支持大模型的占比将超过75%,为复杂任务提供支撑。基于当前智能眼镜功能相对聚焦的特点,未来面向特定场景的角色型智能体将成为可探索的方向。在会议、翻译、导航等高频场景中,设备将能实现自动内容分析、实时视觉翻译与智能决策建议,完成从被动执行到主动服务的功能升级。

洞察六:打破有硬件、缺内容僵局,智能眼镜行业有望开放平台能力加速生态共建

在硬件的快速迭代下,应用稀缺的瓶颈正推动厂商战略从硬件竞赛转向生态构建。主流平台将开放核心能力,为开发者提供更完善的工具链和支持体系,降低开发门槛。行业将围绕数据格式和基础交互协议寻求共识,推动跨平台标准制定。对开发者,这意味着更统一的开发环境和更广阔的市场;对厂商,生态建设将成为核心竞争力。这将推动智能眼镜产业从硬件竞争迈向更高维度的生态竞争。

洞察七:协同效应驱动品牌联合,重塑智能眼镜价值边界

2026年,智能眼镜的品牌合作将从资源叠加迈向深度协同。成功的联合将在技术、渠道与品牌维度实现优势互补,突破单一品牌的能力边界。具备硬件技术和产品生态的科技创新与硬件厂商、拥有品牌影响力的时尚企业,以及掌握核心AI技术的互联网与科技公司等,正通过跨领域合作探索技术普惠与场景智能化的新路径。各方不再局限于资源互换,而是通过深度融合共同定义新产品与体验,开拓单一品牌无法触达的市场空间,持续重塑智能眼镜的价值边界。

洞察八:智能眼镜构建"体验-决策"闭环,全方位渠道建设与场景化体验共同提升用户购买转化

智能眼镜正加速构建“体验-决策”的消费闭环。用户决策逻辑趋于清晰:外观与佩戴体验成为关键考量,场景化功能决定最终选择。为满足用户对佩戴体验的核心需求,厂商正加速布局专业眼镜渠道,将验配服务打造为关键竞争力。预计2026年中国智能眼镜市场的出货渠道中,直营店、运营商及零售渠道均将呈现高增长。线下渠道通过沉浸式场景演示,直观展现产品的AI功能价值,推动用户为场景化解决方案完成购买决策。未来行业将致力于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全域消费触达体系。

洞察九:智能眼镜核心零部件产能与良率面临挑战,市场需求旺盛将催化供应链升级

当前智能眼镜市场呈现强劲增长,终端需求的快速提升对供应链响应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光波导镜片、微显示模组与高性能芯片等核心部件,其现有产能与市场需求间存在缺口,使部分厂商面临产能调整与良率提升的挑战。这一局面正推动产业链深度调整,终端厂商加速供应链多元化布局,上游厂商则通过技术合作与产能扩张以提升交付能力。预计到2026年,智能眼镜供应链将逐步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与更稳定的品质控制,以支撑市场的持续扩张。

洞察十:中国智能眼镜厂商依托国内供应链优势加速出海,多元策略开拓全球市场

2026年,在全球化布局与中国本土生产的共同驱动下,中国智能眼镜厂商的出货量预计将占据全球市场的45%。为加速海外拓展,厂商正采取多元策略,一方面深化本地化合作与渠道布局,积极开拓北美、欧洲及东南亚市场,另一方面,头部厂商通过构建与海外企业的深度战略合作,确立全球竞争地位。与此同时,中国厂商正尝试将国内已验证的场景解决方案进行海外本地化调整,以此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推动全球市场的持续突破。

IDC中国市场分析师叶青清认为,2026年智能眼镜产业将迎来关键转折。随着设备在特定垂直领域展现出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产业竞争将超越硬件参数比拼,转向用户体验完整性的构建。未来,能够将技术创新与真实需求精准匹配,并率先搭建起应用生态的厂商,将在产业格局重塑中赢得先机。而这一竞争态势也对产业基础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供应链在研发与制造环节的深度整合,将持续强化其作为智能眼镜全球产业基座的关键角色。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