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说过,我这人“智商中上,狗运七分”,如果说我取得了一些成绩,那多半应该归功于时代。读完这本书,我更深切地意识到,过去的二十年确实给予了很多不同类型的人以机会,大家携着各自不同的资源禀赋,在一个包容多元的社会中大胆探索,走出属于自己的路,顺带取得了一些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董师傅找我写这本书的导读,说我喜欢分享观点,对一级市场的公共生活有贡献。我常读投中几位作者的文章,书写得也认真,所以我也愿意接受邀请,但对他的夸奖倒是不敢当。我是一名投资人,无论从业多久,年纪多大,成绩好坏,声誉如何,我也只是从业者,我想我做到诚实面对自己。所以,我能在这里给大家分享的,无非是我对自己、对经纬的一点看法。
本书的第一段,把我拉回到二十年前,我还在中经合的日子——以美国中经合集团执行副总裁的身份参与了分众传媒的第二轮投资。正如书里呈现的那样,投中分众更多是靠一种“想象力”。哪怕在2008年创立经纬后的头几年,我跟徐传陞和邵亦波,仍然处于一种浑浑沌沌的状态,不知道怎么做投资。
回头看,经纬成立至今,有三个重要节点:
第一个是选势能,重押移动互联网。那个决定源于我跟徐传陞在厦门组织的一次团队建设,所有人放下包袱、畅所欲言。我们讨论怎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突围,最终定下来一个方向:要去找行业里真正懂业务、有网络、有直觉的人,而不一定是那些传统意义上懂投资的人。
我们既追求投资的质量,也重视数量,这让经纬快速杀出重围,投中明星公司,实现了阶段性的跨越式发展。
过程中,我们很早就意识到投后服务的重要性。为此不惜加大投入,把管理费更多地用在团队建设和服务能力上,把投后体系扎扎实实地做起来。我们组建了专业的法务、招聘、PR团队,搭建了亿万创业营,提供紧急医疗服务,也在关键节点协助企业对接外部资源。这些实打实的投入,让经纬在优质创始人心中积累了深厚的信任与分量,也导致我们比大多数的机构更加有识别度。
第二个是选战场,在美元基金为主的行业环境里,经纬率先布局了双币基金。2010 年我们做了第一支人民币早期基金,2012 年又做了第二支成长期基金。核心原因来自我们长期不变的坚持:聚焦中国,只投中国。既然深度拥抱中国创业者群体是唯一选择,那么建立人民币基金就是必然之举。
另外,中国市场的流动性和退出路径决定了经纬不能只有美元基金。当时我们已经明确,只做早期、只靠美元,完全不够。早期基金退出周期长,而人民币投资人更看重回报效率,DPI 压力很大;成长期基金恰好能让我们抓住 1 到 4 亿人民币规模的投资机会,不仅周期更短,回报也更稳健。
这种打法和当时美元基金的主流思路截然不同,却让经纬这几年的路走得更宽、更顺。拥抱双币基金,本身就是我们最擅长、也最能创造价值的方式,这也让我们更加坚信,早期布局双币是正确的选择。
第三个节点是跟对趋势,从新能源车布局开始。内部一次次的反复碰撞、争论与探讨,让我们更清晰地感知到国家对科技自立自强的长远布局和重视。因此,经纬坚定地在“科技强国”的大浪潮中主动作为,调整团队架构、加大资源投入。投资理想和小鹏,正是这一战略转型当中的两个关键锚点。投中这两个明星公司,既有深入的思考研判,也有运气的加持。
得承认,一开始我并不看好这件事,但好在我始终保持学习,不断更新认知。有一天我在等车时,看到一辆新能源车在充电,跟车主闲谈起来。那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过去的判断太主观,不能否认眼前新能源车渗透率在加快的事实。回来我立刻开会,说如果要投新能源车,要怎么投?当时王华东建议认真看看理想,我说你去看,我全力配合,经纬的新章节便这么展开了。
当然,也有运气加成。我们绝对没有想到,新能源汽车后来会变成渗透到芯片、机器人、AI和先进制造的利器,让后来的科技投资变得更加从容。
必须要说,王华东在经纬科技布局此后的持续判断和行动,对我们的整体转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他的独立思考、他的坚决和行动力,让我们更加重视、也更早切入“科技强国”这个大方向,将投资重心真正转向科技领域。
加上理想(王华东主导)和小鹏(万浩基主导)的成功投资,这两家公司成为科技版图中的关键节点,让我们有机会深入科技产业的真正脉络。在这条转型道路上,王华东的贡献,远大于我和徐传陞。
过去十八年,经纬经历了风险投资的周期更迭和多轮投资主题切换,其间,我不是唯一的决策者,更多是在一套体系化的打法和决策机制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从经纬创立至今,几乎所有优质项目的投资决策,以及那些标杆项目的重大退出,都不是我单独促成的。我顶多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在项目跟投、后续加码的环节中,担任核心决策者之一。我更专注于做好长期陪伴,为基金奠定下真正尊重创业者的纯粹底蕴。
在我们三个人里,我对人性有独到的观察,真实、直接、不拐弯。能很快看到一个创业者最核心的驱动力、底层逻辑,以及他在压力之下会变成什么样。徐传陞,他更沉稳,更擅长在复杂局面里做出理性的系统判断。他构建框架、看大势、辨别真假趋势的能力,让经纬的步伐始终稳当。我们经常会从不同方向看同一个问题,最后得出一致的答案。
王华东又是另外一种力量。他不仅善于学习,更难得的是极其勤奋,善于提炼,敢于落地。很多人能学,会理解,但真正能把认知变成行动,且持续迭代的人不多。他属于后者,他敢对抗自己的舒适区,也敢拿结果说话。这是他后来能够成长为管理合伙人的核心原因。
我们仨和同事们一起共同推动经纬往前走。如果没有我,我相信经纬也会依然优秀。最多,只是另一种不一样的优秀,甚至有可能比我在,还要优秀。
说回自己,我信奉“自强则万强”,这不是口号,这种主张更多跟我的经历有关。我在中国长大,在美国读书生活,2004年又因为工作回到中国,见证了我们国家二十年来经济和科技蓬勃发展的历程,同时又幸运地找到一份以钱为杠杆、以交流为主的工作,使我能够不断迭代对复杂人性的认知。正是因为见过那么多创业者和公司,看到个人和企业命运的起起伏伏,我越发明白“自强则万强”的道理。
也可以说“自强则万强”有我身上的影子,但我的“强”和别人不一样。这个行业向来不缺勤奋聪明且擅于洞察未来的人,我从不把自己归为其中。但我有一些别人完全没有的特质——对人性相对准确的体察和预测,是这部分的“我”超越了绝大多数的同行,也让经纬在一众VC里变得相对耀眼。这么说吧,我见过最好的人性,也见过最差的人性。我擅长读人,不是因为我有多聪明,而是因为我能相对客观地看待人。我理解他们的欲望、恐惧、贪婪,也接受他们的软弱、摇摆、背叛。你问我有什么方法论吗?一切都是在摸爬滚打中产生的直觉。
如何理解“自强则万强”?首先,你可以把它看成一种人生观,自强是手段,是过程,万强是目的。比如,在“利他”这件事上,很少有人比我强。当我真正用心对待别人,不为利益而付出,在这个过程中,我个人的能量和经纬的能量都在放大,我们因此能拿下一些别人拿不下的案子和份额。所以自强则万强,之后也会万顺。当然,我知道人会变,所以不执着于回报,只看当下你是不是值得我伸手。人还是活得简单,活得纯粹,才能活得自由。
“自强则万强”也可以理解成一种明确的价值判断。什么是强?在我看来,一个人的内核强才是真的强,而不是依附于别人的盘子,处处抱人家的大腿。我是一个内向的人,独处是我和世界相处的方式,无论是思考、看电影和纪录片,还是去户外骑越野摩托,这些兴趣,能够让我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也沉淀为我个性的一部分。对外,我不讨好,只筛选。朋友圈不屏蔽任何人,也从不设置分组。我发的内容,你不认同,自然会远离;你认同,自然会靠近。我不需要所有人都喜欢我,只需要留下那些气味相投的人。
我的朋友里面分成少数几类人。
一类是骑越野摩托的朋友,他们个个都是狠人,平时是普通职员、自由职业者、小老板,来趟国贸都能迷路,但丢到荒山里能硬撑七天。他们身上那股韧劲和生命力,是我特别珍惜的。
另一类,是我刻意让自己保持靠近的,各个领域里真正站得住,持续迭代,始终向上的那群人。他们当然有很多优秀的创始人和企业家,但远不止于此。还有来自不同领域、在行业里处于头部位置的人,可能是制片人、导演、竞技运动员、建筑师等等。这几年市场几经波折,他们不仅牢牢守住阵地,还在 “良币驱逐劣币” 的浪潮中不断精进,一步步扩大市占率。更难得的是,他们始终满怀信心,不愿安于现状,一心想挑战更高的目标。
我和大多数的他们没有商业关系,没有利益往来,就是单纯觉得,跟这样的人走在一起,每个人都在认真打磨自己,能从彼此身上学到东西。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持续做难的事、专业的事、纯粹的事,也让我不断反思自己、迫使自己更新认知、保持敏锐。
生命短促,一个人能做的事总是特别有限。每一分钟,我都认真思考过该给谁、花在什么事情上、重要性怎么排序。最近几年,我已经很少跟同行打交道,交流最多的还是各个领域的创业者。
如今我的职业追求也越来越清晰:聚焦中国创业者群体,无论是否投资过他们,通过亿万创业营或其他关系走近,陪伴各个行业的优质创业者。过程中帮他们排忧解难,进一步放大自己利他的决心和行动。这帮人值得陪伴、值得协同、值得深度交流,更值得在关键节点上得到毫无私欲的帮助。
我的渴望就是长期陪伴创业者“以弱击强”“以弱抗强”,也擅于换位思考,把自己设身处地放到他们的企业去考虑。我还有丰富的经验,看过最好的公司、最差的公司、最好的人性、最差的人性,因而能给出最切实的建议。
也要感谢投中,重读历史,总是常读常新。作为本书第一批读者,我的阅读感受是:首先,从大历史里看小历史。本书从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大历史里,去观察风险投资二三十年的小历史,这段小历史是大脉络里不能被忽视的一段支流。另外,历史选题里,一部分是客观史实,另一部分是作者的史观,独立思考的能力难能可贵。
此外,作为亲历者,我们有机会回头审视亲自经历的这段往事,产生了一种穿越历史城邦的感觉,这城邦由我们这些人的信仰建造而成,这里边有些人信仰坚定,有些不那么坚定,有些在这边,有些在那边,还有些随时间摇摆,但不要紧,都是作品,都是历史。这本书里谈到的事件和人物,多数我都经历过,见证过,参与过,里边有赞叹,有愤懑,有不舍。我反思它,怀念它,也肯定它。
最后,我想说,2008年经纬诞生时,距离美元基金那波入华潮已经过去三年,经纬不是最早上牌桌的。可拉长时间线来看,迟来的那几步,并未让我们错失任何浪潮。这段经历让我相信,时机固然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今天只要你有本事募到钱,成立一支创投基金,并且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那现在做投资也不晚。因为在中国这片创业土壤上,无论哪个领域,未来仍会源源不断地长出优质创始人和优质公司,他们会不断冲击新的高度。无论他们是做国内生意、海外生意,还是两者都有兼顾。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不多赘言,本书第一章的两个故事讲得很有意思,我请大家跟我一起,从2005年开启这场阅读之旅。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