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产业素有 “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之称,其长链条、高技术门槛和强带动效应,能有力助推区域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长三角依托坚实的制造业基础与科研实力,在上海闵行、临港、南京、苏州、杭州、合肥等地形成九大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搭建起了从材料、部件到整箭整星、星座运营的完整链条。
美国旧金山湾区等全球商业航天高地以“科研—企业—资本”高效联动而闻名。与之相对照,长三角商业航天的核心挑战不在于新成立多少火箭公司,而在于能否构建起高效协同的“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体系——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资本精准对接项目、应用场景落地、制度要素保障畅通。唯有如此,长三角才能真正培育商业航天蓬勃发展的“热带雨林”,在全球商业航天竞争中构筑核心优势。
科研之径:从“高校+单位”到“创新联合体”
要让长三角的“制造”优势真正转化为“智造”能力,并不仅仅取决于有多少顶尖高校或优质企业,而在于能否形成一个持续创新的“协同网络”。纵观全球,商业航天的突破从来不是单点发力的结果,而是多元主体共同构建的创新生态之功。
以美国旧金山湾区为例,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顶尖高校、国家实验室、商业航天巨头与初创企业共同组成了一个高效的开放创新网络。斯坦福、伯克利的研究团队在基础理论上不断突破,SpaceX、Astranis等企业通过市场实践迅速验证并迭代,NASA 则在标准制定和工程验证上提供支撑。科研、产业与市场的良性循环,构成了商业航天创新的原动力。
反观长三角,科研资源与产业基础都不缺。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科研实力雄厚,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等机构具备国家级创新能力,垣信卫星、格思航天、深蓝航天等企业已打通从上游原材料、部组件,到中游整星整箭、星座运营,再到下游行业解决方案的完整产业链。然而,各主体之间的联系仍显松散:高校做科研、院所搞攻关、企业忙订单,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依然不够畅通,科研与产业、市场之间存在结构性断层。
破解这一痛点,长三角有必要从“高校+单位”的松散合作模式,迈向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这一组织形式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将工程任务、科研力量与市场需求进行系统耦合的机制创新,将以“链主企业”为核心,围绕各类商业航天工程任务,形成多层次的创新协同网络。
长三角在这方面亦具备独特优势:其一,区域内已形成跨行业创新联合体建设的成熟经验,目前共建成两批24家创新联合体,涵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航空制造等前沿领域,为商业航天领域的推广提供了制度与实践样本;其二,区域内商业航天企业梯次分布、结构完善,既有垣信卫星、格思航天、深蓝航天等能成为联合体的“链主”企业,也有一大批中小商业航天企业,能够形成链主企业牵头整合上下游资源、带动科研机构共同攻关的高效创新体系。其三,系统支撑的政策环境正日趋完善。2025年6月,长三角三省一市科技局联合印发《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建设工作指引(试行)》,8月又共同通过全国首部区域科技创新协同立法《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创新联合体”。
需要强调的是,要让“创新联合体”不只停留在概念上,就必须清晰地设计它的组织逻辑,以确保科研、资金、制度和市场形成闭环。首先,要明确任务导向:联合体要围绕工程化命题(如批量化小卫星制造、通信终端标准、在轨服务能力)设定阶段性交付节点,而不是泛泛的研究清单。其次是建立利益联结:通过订单、股权、成果收益分配与共保机制,把高校、企业、投资方与地方政府的利益有机捆绑,避免各方为短期收益而各自为政。第三,形成能力矩阵:联合体需兼顾基础研究与工程化能力,既有搞原理的“脑力”,也有把样机推向批产的“肌肉”。第四,构建制度支撑:借助区域指引、示范性立法与长期资金,为联合体提供可预期的合规与资源保障,降低协同的不确定性与交易成本。
资金之策:政府“先买单”与市场“耐心资本”并举
商业航天是典型的“三高一长”产业——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对于初创企业而言,资金几乎是生命线,但长三角目前的资本生态与其特性还尚不匹配。
从美国湾区的发展经验来看,美国国防部门不仅通过合同资金给商业航天企业提供“非稀释性资助”,直接加速企业技术开发,还为企业提供权威背书,从而吸引硅谷成熟风险资本跟进。这种“政府先买单+市场接力”的模式,有效降低了企业试错成本,加快了技术迭代和商业化落地。
而在长三角,初创商业航天企业仍面临三重融资短板:一是政府引导型基金参与度有限,专业化“耐心资本”刚刚起步,整体供给仍不足;二是市场风险资本偏好轻资产、短周期项目,对高风险、长周期的硬科技项目耐受度有限,私募市场缺乏匹配的风险管控机制;三是公开融资渠道仍然狭窄,尚未盈利的初创企业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破解这一瓶颈,长三角需要形成“政府+市场+风险分担”三者并举的资金体系。首先,政府应拓展“先买单”机制:在国家重大任务之外,地方政府可在民用和公益应用场景中承担首批采购,为商业航天初创企业提供稳定现金流和市场背书。其次,要大力发展“耐心资本”,通过政策引导、税收优惠和风险补偿,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商业航天领域,缓解长周期、长回报项目的资金压力。同时,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可借鉴国内集成电路共保体和北京商业航天共保体经验,由多方联合组建区域性共保体,通过风险贴息、再保险等方式降低企业试错成本,为大胆创新提供安全托底,为初创企业创造可持续、可预期的成长环境。
场景之钥:以“链主出题”牵引产业创新
商业航天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广泛的应用场景上。过去,大型企业的采购多集中在星座组网等重大战略项目,中小企业在民用和商用领域的参与仍然有限。未来,长三角需要拓宽应用视角,将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海量需求转化为技术创新的动力。
长三角自身拥有独特的“场景优势”。在农业领域,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与粮食产区,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通过在田间部署传感器并结合低轨卫星通信技术,可实时传输土壤湿度、养分及气象数据,提供精准灌溉建议与气候预警,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在物流领域,长三角制造业发达、物流枢纽密集,对运输效率和精准度要求极高。卫星通信网可实现陆海空运输工具的实时全覆盖追踪与管理,大幅优化供应链效率。此外,低空经济、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领域同样蕴含广阔应用空间,为商业航天提供了更多增长点。
然而,场景优势本身并不等于创新动力,关键在于建立“需求牵引供给”的机制。长三角可以通过“链主出题”来推动产业创新:一方面,由产业链龙头企业(如垣信卫星、格思航天)发布创新场景需求清单,以“揭榜挂帅”形式开放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配套机会,将上下游中小企业纳入商业航天生态;另一方面,政府梳理并发布低空经济、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示范应用场景清单,通过“示范应用包”等方式向中小企业开放,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链主出题、企业答题、政府搭台”的模式,让市场需求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指挥棒。当大型企业提出“分钟级农业气象预警”或“低成本可替换卫星通信终端”等工程化命题时,中下游企业便可获得清晰的市场导向,从样机试验到批量化生产的路径更加明晰。通过这种方式,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进程紧密联动,初创企业的研发努力更容易转化为可复制、可规模化的应用成果。
跨域破壁:从“行政分割”到“要素自由流动”
长三角商业航天发展面临的一个独特挑战,在于其空间尺度和行政格局:它横跨三省一市,面积约为美国旧金山湾区的20倍。这种超大规模空间既带来了制造基础雄厚、产业链完备和要素成本梯度差异等优势,也形成了制约资源和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的跨区域壁垒。
对比美国湾区,其作为全球航天孵化器,土地、人力成本高,因此航天制造多在湾区外完成,而政府和风险资本则通过订单和投资支持初创企业快速成长,实现技术验证和市场化落地的双轮驱动。长三角产业链上具备独特优势,区域内已形成从基础材料、精密部件,到整星整箭、星座运营,再到地面及在轨服务与应用方案的完整产业链。然而,行政分割、市场壁垒等问题仍让跨区域协作存在障碍。
破解这些壁垒的关键,在于构建跨区域协同机制和要素高效流动路径。在协同研发方面,可组建跨区域航天技术创新联盟与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联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推动企业突破参与重大工程项目,以项目合作打通行政分割。在产业培育上,可设立长三角商业航天联合基金,以统一标准和视角推动区域内项目协同发展。在要素配置上,应搭建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实现遥感、制造和运营数据共享,组建商业航天场景联盟推动示范场景共用,并联通技术交易平台促进专利和成果跨区域转化。
体制机制改革同样不可或缺。中国商业航天长期以国家重大任务为主导,市场驱动的商业发射占比仍有限,审批流程冗长、安全监管“一刀切”,难以满足商业航天“快速迭代、小步快跑”的特质。为此,需要优化审批流程、建立差异化监管机制,同时扩展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试点,健全“科技副总”等柔性人才流动机制,让科研人员在学界与业界间顺畅流动,真正成为创新成果的“主人”,提升创新效率与转化动力。
总体来看,长三角商业航天的未来,不仅在于单一企业或技术的突破发展,更在于打造系统化、高效率的产业创新发展模式。以创新联合体等融合创新模式为核心,将“谁牵头(企业)、谁买单(耐心资本)、谁出题(链主)、谁兑现(场景)”四个关键环节制度化、市场化串联,形成以市场需求牵引技术迭代、以资本和政策保障创新风险、以跨区域协同打通要素流动的完整生态。这不仅能推动区域产业腾飞,也为全国商业航天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本文作者张杨系华略智库研究经理)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张杨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