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上又整了个大活儿。公然宣称"台湾有事,"可能构成日本行使自卫权,暗示日本可能武力介入台海问题。这话一出,不仅让中方顿时炸锅,就连不少日本国内的理性人士都看不下去了——这不是"狂犬乱吠"是什么?
说实话,高市早苗这种论调,听着像是嗑药后的幻想。咱们先不说历史欠账的问题,就说现实:当今的战争打的是什么?早已不是二战时期的坦克大炮,而是AI、无人机、智能指挥系统、机器人集群——而在这些领域,日本已经全线落后于中国了。
![]()
就拿国产人形机器人来说,小鹏2025年11月发布的IRON搭载3颗图灵AI芯片,算力达2250 TOPS,走路姿态拟人到让网友怀疑"里面是不是藏了个真人";宇树科技的Unitree G1售价仅9.9万元,是全球最便宜的通用人形机器人之一,还拿下了中国移动1.24亿元大单;智元机器人的远征A2在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一举拿下"最具商业价值奖",已在多个场景实现商业化落地。这种百花齐放的景象,体现的是整个产业链的成熟与活力。
![]()
反观日本呢?曾经的"机器人王国",如今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几乎消失了。
本田的ASIMO早在2022年就宣布退役,索尼的娱乐机器人也只是玩具级别。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2025世界机器人报告》,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占全球市场的54%,而日本仅占8%。这个数据让日本媒体都"破防"了。
在AI领域,日本更是掉队严重。日本目前推出的大模型屈指可数,主要有NTT的tsuzumi(参数规模仅700亿)、Preferred Networks的PLaMo(130亿参数),与中国动辄数千亿级参数的通义千问、Kimi、豆包相比,无论在规模还是性能上都有巨大差距。
但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反差:别忘了,日本可是个在科研方面屡次得过诺奖的国家。
2025年,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京都大学的北川进获得化学奖。算上这两位,从2001年日本政府提出"50年30个诺贝尔奖"计划以来,25年过去了,日本已经拿下了约20个诺贝尔奖,完成了目标的三分之二。这成绩,放在全球来看都是相当亮眼的。
![]()
可问题就在这儿:为什么一个在科研上屡获诺奖的国家,却在新兴的科技产业上全线溃败?
![]()
象牙塔里的荣光,产业链上的落寞
说日本科研强,这是事实,但要加个定语——"强在象牙塔"。
日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能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但这些成果要转化成市场上的产品,往往就卡壳了。与真实产业的联系往往很弱。为什么?因为日本的产业体系太僵化了。
咱们具体看几个失败的案例。
先说机器人。日本曾经是"机器人王国",本田的ASIMO、索尼的AIBO、软银的Pepper,这些名字在2000年代如雷贯耳。本田从1986年开始研发ASIMO,投入了数十亿美元,做出了全球最先进的双足行走机器人。
ASIMO能跑、能跳、能上下楼梯,技术领先全球至少十年。但问题是——然后呢?ASIMO从来没有找到真正的商业应用场景,造价高昂(一台成本超过100万美元),从未实现商业化量产销售,仅作为展示和研究用途生产了约100台,最终在2022年宣布退役。
![]()
更要命的是,日本在机器人上投入了大量资源,却在AI算法这个"灵魂"环节上掉了队。结果就是,到了2025年,当中美的人形机器人开始搭载大语言模型、视觉-语言-触觉(VLT)多模态模型,实现真正的"具身智能"时,日本的机器人还停留在"预设程序"的阶段。小鹏的IRON能通过AI理解环境、自主决策、动态调整动作,而日本的机器人只能按部就班地执行指令。
再看新能源汽车。日本曾经是混合动力技术的领导者,丰田的普锐斯(Prius)在1997年上市,开创了混动时代。但日本车企在纯电动车(BEV)上的转型极其迟缓,固执地坚持氢燃料电池和混动路线,直到2025年才姗姗来迟地推出日产的纯电车型。
但即便如此,2025年前9个月,日本本土纯电动车销量仅占新车总销量的3%左右,远低于中国的50%以上。而这时候,中国的新能源车市场已经卷到了什么程度?2025年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单月渗透率达到了58.37%,意味着每卖出10辆车,就有6辆是新能源车。
![]()
而说到AI的历史,不得不提日本在1980年代的"第五代计算机计划"。当时日本政府投资8.5亿美元,试图通过逻辑编程语言Prolog实现计算机革命,在AI算法上超越美国。
经过一番折腾,日本科学家确实在知识表示、专家系统、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都有了开创性研究。
但这个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技术路线过于激进,与产业应用脱节,封闭的研发体系导致无法快速迭代。更讽刺的是,当年在AI理论上领先的日本,如今在深度学习、大语言模型、具身智能等新一代AI技术上,已被中美远远甩在身后。从领先到落后,不过四十年。
![]()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日本会在这些新兴产业上掉队?答案很简单——终身雇佣制度和大财团体系,这两个"日本式经营"的核心支柱,在数字化、AI时代已经成了最大的枷锁。
![]()
昔日支柱,今日枷锁
终身雇佣制度是什么?简单说,就是你进了一家公司,只要不犯大错,就能干到退休,公司永不裁员。
这套制度起源于二战后,当时的日本大量男性战死或失业,城市贫民遍地,亟需稳定社会、恢复经济。而这套制度就成了“救命稻草”——因为它不仅保证人人有工作,也让工人愿意投入几十年磨一项技能,企业可以无风险地培养员工,这也形成了后来所谓的"工匠精神"。
![]()
但到了21世纪,尤其是AI时代,这套制度的弊端就暴露无遗了。因为AI、机器人这些新科技需要一种“高速试错、允许失败、快速迭代”的生产关系。
而终身雇佣制,强调的是"资历"而不是"能力"。你在公司待得越久,工资越高、职位越高,跟你的实际贡献关系不大;——这就导致了企业决策流程冗长,层级森严,而那些有能力、有创意的年轻人,因为"资历浅",被压在底层,没有发挥空间。
例如,索尼在2000年代拥有全球领先的液晶电视技术,但因内部层级过多、决策流程冗长,错失了向OLED技术转型的最佳时机,最终被韩国三星和LG超越。夏普更惨,明明手握液晶面板技术,却因终身雇佣制下的"论资排辈"文化,年轻工程师的创新方案屡屡被否决,最终在2016年被鸿海集团收购。
再看大财团体系。日本的财团(Keiretsu)是一种独特的企业组织形式,核心特征是:资金、研发、供应链全部封闭在财团内部,企业之间交叉持股,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比如三菱集团,旗下有三菱重工、三菱汽车、三菱银行、三菱商事,涵盖制造业、金融业、贸易,彼此持股、彼此采购,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生态圈。
![]()
这套体系在"旧制造业"时代非常有效。因为旧制造业比的是"精密加工"、"质量控制"、"长期积累",财团内部的紧密协作、长期投入,能够打磨出极致的产品。日本的汽车、机床、光学仪器、精密零部件,能做到全球顶尖,靠的就是这套体系。
但到了数字化、AI时代,这套体系就不灵了。数字化时代比的是什么?开放生态、快速迭代、跨界整合。
而中国的AI产业,阿里、腾讯、百度、华为,各自有自己的大模型,但同时也在开源、在合作、在构建生态。小鹏的IRON机器人,用的是自研的图灵AI芯片,但也集成了开源的算法框架;蔚来的车,用的是宁德时代的电池,但也在自研固态电池。这种"开放+竞争"的生态,才能激发创新、加速迭代。
而日本的财团呢?还在搞"交叉持股"、"封闭生态"。结果就是外部的创新进不来;内部竞争被抹平,企业失去了"狼性"。例如丰田、本田,这些车企到现在还在用自己集团内部的零部件供应商,即使外面有更好的技术、更低的成本,也不愿意采用。
比如,丰田长期坚持使用集团内部的电装(Denso)提供的电池管理系统,即使宁德时代、比亚迪的电池技术已经在成本和性能上全面领先,丰田也要等到2025年才开始大规模采购外部供应商的动力电池。这种封闭生态下,这种僵化,怎么可能跟得上AI时代的节奏?
![]()
欠下的"变革债",迟早要还
说到底,日本今天的困境,是因为欠了太多"变革债"。什么叫"变革债"?就是那些该改革而没改革的欠账,当时"逃课"了,现在要连本带利地还。
日本战后的现代化改革,其实是非常被动的。1945年日本战败后,美军占领日本,强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旧财阀被拆分、土地革命、劳动法改革、财阀解散令。这些改革确实打破了日本旧有的封建结构,为战后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但关键是——这些改革只是"最低限度"的现代化,并没有触及日本社会的深层结构。
比如财阀拆分,拆是拆了,但很快又以"企业集团"(Keiretsu)的形式重组了。三菱、三井、住友,这些老财阀的核心企业,通过交叉持股、相互采购,又形成了新的利益共同体。表面上是"现代化"了,实际上旧的权力结构换了个马甲又回来了。
![]()
然后,日本就赶上了冷战的"好时候"。美国为了对抗苏联,需要日本作为东亚的"反共堡垒",给了日本巨大的经济援助和市场准入。日本嵌入了美国主导的"市场-安全"体系,靠着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军需订单,靠着美国市场的开放,创造了所谓的"经济奇迹"。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日本GDP年均增长超过10%,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这种"奇迹"有个巨大的隐患:日本没有经历真正的"市场化阵痛",没有经历真正的"社会变革"。因为日子太好过了,没人愿意改革。终身雇佣制度、年功序列、企业内工会,这些战后形成的制度,本来应该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调整,但因为"经济奇迹"的掩盖,一直延续了下来。
结果就是,日本跳过了1980年代的信息化革命、跳过了2000年代的互联网革命、跳过了2010年代的移动互联网革命,一直"逃课"到了2020年代的AI革命。"逃课"的次数越来越多,欠的"变革债"越来越大,到现在已经到了"还不起"的地步了。
你看美国,硅谷每年有多少创业公司倒闭?数以千计。但也正是这种"大浪淘沙"的机制,才能筛选出Google、OpenAI、特斯拉这样的创新巨头。你看中国,国企改革、加入WTO、互联网开放,每一步都是"壮士断腕",但也正是这些改革,才有了今天的阿里、腾讯、华为、比亚迪。
![]()
而日本呢?害怕失业率上升,不敢改革终身雇佣制度;害怕财团崩溃,不敢打破封闭生态;结果就是,在AI、机器人、新能源车这些领域,日本根本无法形成中国或美国那种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
说白了,日本不缺科研、不缺工程能力,缺的是"敢于颠覆自己"的社会机制。
![]()
未来的"卡脖子",谁更危险?
说到这儿,肯定有人会说:日本不是还有很多"卡脖子"技术吗?比如光刻机的光学镜头、半导体材料、精密机床,这些不还是离不开日本吗?
没错,日本确实在一些"老工业时代"的瓶颈技术上占据优势。信越化学的硅晶圆、住友的光刻胶、尼康佳能的光学镜头、发那科的数控系统,这些东西短期内确实很难替代。但问题是——这些技术的战略地位,正在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
为什么?因为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个技术点的竞争,而是"生态系统"的竞争。你光刻机再先进,如果没有强大的芯片设计能力、没有海量的应用场景、没有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也只是个"卖铲子的"。
真正能主导产业的,是那些掌握了"底层技术生态"的国家和企业。
什么是"底层技术生态"?超大规模市场、完整的产业链、强大的数字基建、开放的创新环境。这些东西,都被中国一步一个脚印夯实了。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需要变革的关键时刻,从来没有退缩,这是过去几十年中国能够"超车"的关键。
1990年代的国企改革,虽然痛苦,但打破了"大锅饭",激活了市场活力;2001年加入WTO,虽然冲击了部分产业,但倒逼了中国企业提升竞争力;2010年代的"新举国体制",集中力量攻克高铁、5G、AI这些战略性技术。每一步改革都是"壮士断腕",但也正是这些改革,才有了今天的产业优势。
![]()
所以,中日竞争的未来,不是看谁今天有更多"卡脖子"技术,而是看谁能更快跨入下一代生产关系。日本卡的是"老工业时代"的瓶颈——材料、设备、精密加工,这些东西未来仍然重要,但战略地位会随着时间下降。因为在AI、机器人、新能源这些新兴产业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某个零部件,而是"生态系统"的整体能力。
而中国虽然还有很多技术短板,虽然"变革债"还没完全还清,但至少方向是对的——开放、且庞大的生态、完整产业链、数字基建,这种在历次变革中,"敢于颠覆自己"的勇气,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日本的教训告诉我们:科研强不等于科技强,诺贝尔奖多不等于产业强。真正的强大,是能够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是能够不断自我革新、适应时代变化。
否则,再多的诺贝尔奖,也只是"象牙塔里的勋章",改变不了被时代抛弃的命运。
····· End ·····
星海情报局 系统研究
中国制造与国产替代
专注中国产业崛起故事
▲关注产业资讯,破解科技密码
追赶先进技术风口,看中国制造的星辰大海
![]()
入驻媒体平台
36Kr/ 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网易
虎嗅/ 雪球/ 腾讯新闻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