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产业的命运,究竟由什么决定?
是某项石破天惊的“黑科技”吗?我们看到,拥有先驱技术的企业,往往只是为整个行业点燃了烽火,自己却倒在了黎明之前。
是庞大而精准的资本投入吗?我们看到,被热钱催熟的泡沫,总会在周期退潮时显露出狰狞的底色,留下一地鸡毛。
抑或是受到政策的格外眷顾?我们看到,躺在补贴温床上的行业,一旦“断奶”,便虚弱不堪,失去了独立行走的能力。
这些要素都重要,但都只是“棋子”。
真正的高手,早已超越了对于单一棋子的依赖。他们谋划的,是构建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在这里,技术、资本、政策不再是孤立的点,而是交织成一张能够自我驱动、自我修复、并不断向外扩张的价值网络。
点上的胜利可以被扼杀,线上的优势可以被超越,但一个根深叶茂、协同进化的生态,其生命力是近乎无限的。
理解了这一点,你才能看懂,为何在芯片、无人机等诸多领域仍面临严峻挑战时,中国光伏,这个曾被欧美用“双反”大棒几乎置于死地的产业,却能完成一场史诗级的逆转。它的故事,绝非简单的技术突破或政策护航,而是一部关于中国如何从零开始,培育并最终主宰一个全球性产业生态的“教科书”。
![]()
草莽时代:“三头在外”的困境
今天,光伏这个行业,已经是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最具统治力的产业之一——中国光伏装机量占全球超过80%,十大组件企业中国独占九席。光伏发电量已占中国总发电量的约30%,意味着每用三度电中就有一度来自太阳。
![]()
但这一切,来得实在太不容易了。
2001年,施正荣和他的尚德电力成为了光伏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位师从“光伏教父”马丁·格林的博士带着十几项专利、一台旧笔记本电脑和一份200页的PPT回到国内。在无锡政府的支持下,尚德艰难起步。最困难时,公司连续两个月发不出工资。
转机出现在2004年。德国推出《可再生能源法》,欧洲光伏市场需求爆发。施正荣顶着董事会压力,果断引进二手生产线扩大产能。2005年,尚德在纽交所上市,施正荣一跃成为中国首富。那时的尚德,让世界第一次看到了中国光伏的潜力。
同样在这个时期,行伍出身的苗连生也在书写自己的传奇。1993年,还在做化妆品生意的他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太阳能前景的报道,当即决定转型。当全国做光伏的还不到一百人时,他就认定:“这是未来。”
英利迅速扩张,从贸易企业转型为一体化制造商。2007年在纽交所上市,2010年成为南非世界杯的唯一光伏赞助商。那一刻,无数中国人第一次意识到:中国制造,也能堂堂正正站在世界舞台中央。
虽然初创的中国光伏行业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在这个领域的潜力,但在当时的中国光伏行业水下,一颗颗暗雷早已被埋下——这些暗雷,曾经让整个行业命悬一线。
21世纪初的中国光伏产业,可以用“三头在外”来概括:原料在外、设备在外、市场在外。当时,高纯多晶硅的生产技术被欧美垄断,核心设备需要进口,而90%以上的产品都要销往海外。
如此格局,带来的结果是:外国供应商和用户可以随意用价格拿捏我们——那时的硅料市场堪称疯狂,国际巨头们联手控价,多晶硅价格从2005年的每公斤30美元,一路暴涨到2008年的500美元。中国企业辛苦制造的组件,利润的六七成都要拱手让人。
这还不算最糟。
由于技术封锁,我们连议价的资格都没有,人家卖不卖、卖多少、什么价,全由对方说了算。
设备端的困境同样触目惊心——从拉晶炉到切片机,从PECVD到丝印设备,清一色依赖进口。一条100兆瓦的生产线,动辄投资上亿,其中80%都流向了国外设备商。更憋屈的是,设备出了故障,不仅要等国外工程师飞来维修,还要支付每天3000美元起的天价服务费。
市场端的风险,更是致命。
当时90%的光伏组件都要出口欧美。当2011年欧美突然举起“双反”大棒,征收高达249.96%的惩罚性关税时,整个行业瞬间冰封。尚德、赛维等明星企业接连倒下,不是他们不够努力,而是这种”命脉握在别人手里”的商业模式本身就不可持续。
回头来看,那段“三头在外”的岁月,既是中国光伏产业最深的痛,也成了后来绝地求生的最大动力。正是经历过这种刻骨铭心的“卡脖子”之痛,才让后来的中国光伏人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
至暗时刻:绝地求生
2011年起,欧美对中国光伏发起“双反”调查,征收高达249.96%的惩罚性关税。这对于高度依赖海外市场的中国光伏产业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尚德首当其冲。过度扩张的施正荣在多重打击下,眼睁睁看着自己创立的帝国轰然倒塌。2013年,尚德进入破产重整。这位曾经的中国首富,用自己跌宕起伏的经历,为整个行业上了一堂关于风险控制的必修课。
英利同样陷入困境。从全球第一组件供应商到连续三年亏损70亿元,资产负债率最高达到243%,最终在2018年被纽交所摘牌。面对绝境,苗连生选择坚守。他搬进厂区的小楼,每天清晨站在门口迎接员工:“人心还在,企业就不会散。”2020年英利司法重整时,他别无所求,“只希望"把我从失信名单里解除就行了”。
中国光伏行业能够挺过最艰难的时期,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一场精心布局的“三重突围”。
当欧美“双反”关税如利剑般斩断海外市场时,整个行业站在了生死边缘。但危机反而催生了中国光伏的第一次深刻转型——从依赖外需转向挖掘内需。国家及时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动光伏电站建设向中西部资源富集地区转移。这场由政府引导的内需革命,为行业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缓冲空间,让企业得以在绝境中稳住阵脚。
更重要的是,行业集体意识到不能再走代工老路。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企业开始向上游核心技术领域突围。通过持续的技术攻关,我们不仅掌握了多晶硅生产工艺,更在电池转换效率等关键指标上不断突破。这场持续多年的技术长征,让中国光伏从简单的组件制造商,蜕变为拥有全产业链自主技术的行业引领者。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展现出惊人的战略智慧。面对贸易壁垒,行业选择走出去——不是在海外简单卖产品,而是将整个制造体系全球化。通过在东南亚、欧洲等地建立生产基地,中国企业巧妙绕开了贸易壁垒,同时将中国的制造管理经验与本土化运营相结合,实现了真正的全球布局。
![]()
正是在政策托底、技术突破和全球布局的三重驱动下,中国光伏不仅挺过了寒冬,更完成了一场深刻的产业升级。从最初受制于人的“三头在外”,到今天掌控全产业链的“自主自强”,这段历程充分证明:中国制造的韧性,源于在压力下不断突破自我、主动求变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让光伏产业成功突围,更为其他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范本。
![]()
全产业链崛起,生态闭环的形成
光伏产业的发展告诉我们:单一的技术突破、资本投入或政策扶持,都不足以支撑一个产业的持续成功。中国光伏的胜利,是生态系统的胜利 - 在这个系统内,原材料、核心技术、高端设备、市场需求环环相扣,形成了自我强化的正循环。
这就是中国光伏产业用二十年时间书写的答案:产业的命运,从不依赖于单一要素的强弱,而取决于能否构建一个根深叶茂、协同进化的产业生态。在这个生态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共同织就了这张能够自我驱动、自我修复、不断扩张的价值网络。
这段波澜壮阔的产业突围史,如今被完整记录在《中国光伏突围战》一书中。如果说刚才我们领略的只是这场大戏的精彩片段,那么这本书将带你亲历整部史诗。
![]()
这不是一本枯燥的行业报告,而是一部让你拿起就放不下的商业大片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自己仿佛在追一部跌宕起伏的商战剧:
数十家企业的生死抉择,多位光伏首富的起落沉浮;
国家之间的能源博弈、规则博弈的惊心动魄;
从“年产3兆瓦”的示范线,到西部无电地区的“光明工程”;
从第一代光伏首富敲钟上市,到中国光伏冲进全球第一梯队……
全书分为“镀金往事”和“金光大道”两大部分,从19世纪光伏效应的发现,贝尔实验室的第一块晶硅电池,写到德国“十万屋顶计划”、日本“阳光计划”,再到中国光伏的惊艳登场。
![]()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能给你实实在在的认知提升和决策参考——通过书中鲜活的案例,你将看到:
•靠一封外贸订单起家、在欧美补贴潮中狂飙突进的企业如何把握时机
•押宝错误技术路线、在补贴退坡中轰然倒塌的“前首富”做错了什么
•像隆基这样的企业,是如何通过持续创新把成本打到全世界都跟不上
读完这本书,你不仅能看懂光伏20多年“又卷又狠”的发展史,更能看清下一轮中国制造可能突围的路径与陷阱——哪些行业可能复制光伏的成功曲线,哪些可能成为下一个“围而不死、死而不僵”的样本。
本书作者余盛,被誉为“科技史神作写手”。他的前作《芯片战争》豆瓣高达8.5分,长期占据微信读书神作榜。如果说《芯片战争》讲的是“美国如何用芯片锁喉全世界”,那么《中国光伏突围战》展现的就是“在被锁喉的时代,中国还能怎样杀出一条血路”。
作者非常擅长把硬核科技写成引人入胜的故事,让你在阅读的爽感中,掌握产业的底层逻辑。书末还专门整理了全球光伏产业关键节点的大事记,把技术、政策、市场、企业事件串成完整时间线,让你轻松看懂“光伏如何一路走到今天”。
•如果你关心国运,这本书会告诉你,中国在这场世界能源革命中处在什么位置。
•如果你是投资者,这本书能帮你分辨哪些是真正的大趋势,哪些只是短期炒作。
•如果你是制造业从业者,这本书能让你看到一个产业如何在围剿中把自己打造成全球生态中心。
•趁早下单,看清未来十年中国制造的命运,以及自己资金配置的方向。别等下一轮贸易战登上热搜,才后悔没有早点读懂这场正在发生的产业革命。
这不是一部“行业年鉴”,而是一部在围剿中崛起的中国制造史诗——读懂光伏,也就更有底气面对当下与未来的关税战与技术战。
····· End ·····
星海情报局 系统研究
中国制造与国产替代
专注中国产业崛起故事
▲关注产业资讯,破解科技密码
追赶先进技术风口,看中国制造的星辰大海
![]()
入驻媒体平台
36Kr/ 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网易
虎嗅/ 雪球/ 腾讯新闻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