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坐12年冷板凳后,TCL华星赌出一个中国新赛道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孙明 数智研究社 时间:2025-11-21 08:06:30

从“技术跟跑”到“生态领跑”,TCL华星这场“豪赌”,赌的不仅是技术路线的未来,更是中国显示产业在全球AI浪潮下的“换道超车”。

11月14日,苏州,TCL华星DTC 2025全球显示生态大会。

聚光灯下,TCL科技高级副总裁、TCL华星首席执行官赵军正在向台下的三星、索尼、联想、小米等全球顶尖企业的代表们,展示一块5.65英寸的手机屏。这块屏的像素密度达390PPI,视觉效果媲美钻石排列的490PPI,达到了主流旗舰机型的显示水平。

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炫技。它的“性感”之处在于其制造工艺——印刷OLED“我们整个团队在冷板凳上坐了12年,最后才跑到主流赛道上来比赛。” TCL华星印刷OLED中心长曹蔚然博士在会前采访时感慨。

12年前,当全球面板巨头都在“蒸镀OLED”的成熟路线上狂奔时,TCL华星选择了一条无人走过的“窄路”。12年后,这项完全由中国企业主导研发的技术,终于从实验室走向了规模化量产。就在一个月前,TCL华星t8项目在广州正式动工,这是全球首条G8.6印刷OLED高世代产线。

从“技术跟跑”到“生态领跑”,TCL华星的这场“豪赌”,赌的不仅是一个技术路线的未来,更是中国显示产业在全球AI浪潮下的“换道超车”。

印刷OLED:12年的“冷板凳”

在显示产业,TCL华星讲了一个关于“坚守”和“破局”的故事。

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被公认为下一代显示技术。但在如何制造OLED面板上,全球玩家分成了蒸镀OLED印刷OLED两个“技术流派”。蒸镀OLED是日韩巨头(如三星、LG)主导的成熟路线。其原理像是在桑拿房里“蒸”水汽,在真空环境下,将发光材料加热蒸发,附着在基板上。技术成熟,精度高,已在智能手机上大规模普及。但存在成本极高(需要昂贵的真空设备)、材料利用率极低(仅30%左右,70%的材料被浪费)、且核心设备和材料被海外“卡脖子”的痛点。

TCL华星则走上了印刷OLED的技术流。其原理类似于“喷墨打印机”,直接将液态的发光材料精准地“喷印”到基板上,无需FMM掩膜版,也无需昂贵的真空环境。

在当时,这是一场“豪赌”。因为印刷OLED在工艺控制、材料稳定性上的难题,被认为短期内无法量产,全球多家企业(包括日本的JOLED)都曾在此折戟。

但TCL华星顶住了压力。他们赌的是,一旦成功,将彻底改写行业格局。因为印刷工艺的材料利用率高达70%-90%,是“蒸镀”的3倍,从根本上降低了成本。同时,大幅减少真空制程,一条产线一年可节约3-4亿度电,足以支撑50万人口城市近两个月的生活。加之设备投资成本相对更低,更适合向G8.6这样的高世代产线升级。

“12年前,我们没有选择更容易走的成熟路线,而是选择了一条从来没有人走过的路。”曹蔚然博士表示。

如今,这场“豪赌”终于迎来收获期。2024年11月,TCL华星印刷OLED正式量产。其首款产品——21.6英寸的高端医疗显示器,在短短4个月内良品率就达到了70%。

随着此次DTC大会上390PPI小尺寸精度的突破,和t8高世代产线的动工,TCL华星已构建起从手机、笔电、平板到医疗显示的全尺寸印刷OLED产品矩阵。

AI造屏:从信息窗口到“智能中枢”

TCL造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TCL华星“坐冷板凳”的12年里,全球显示产业的“游戏规则”又变了。AI开始成为千行百业的“水和电”。

在AI时代,用户需要的不再是一块被动呈现图像的“信息窗口”,而是一个能感知、会计算、懂判断的“智能中枢”。2025年,被市场称为“AI显示元年”。TCL华星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12年积累的“硬件”优势,与AI的“智能”大脑相结合?

TCL华星给出的答案是“两条腿走路”。第一条腿“AI for Display”,这是TCL华星的“第二增长曲线”——降本增效。

公司构建了“1湖1模3平台”的五星AI架构。这不是PPT概念,而是已经落地的“生产力工具”。

在其9座智能工厂中,AI视觉检测使漏检率下降了85%,生产效率提升了70%。AI还能预测设备故障,避免产线非计划停机。研发人员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将产品验证周期从“周级”压缩至“秒级”,效率提升超90%。AI算法将复杂的排产计划制定周期,从7天缩短至30分钟。

TCL创始人李东生透露,AI技术在高价值场景的落地应用,每年为公司直接新增效益超过5.4亿元。

第二条腿是“Display for AI”, 这是其“转型”的核心。TCL华星推动屏幕从“被动显示”进化为“主动感知”。

公司发布了全球首款显示领域强推理模型——“星智X-Intelligence 3.0”。这个模型融入了500万+条专业语料和200多名专家的经验,能模拟工程师思维,实现AI版图设计、参数调优,并落地在会议、教育、驾驶等多重场景之下。会议场景中,8K 3D AI视讯系统,通过神经渲染(NeRF)实现真人比例的全息通话。教育场景下,“自然光Multi-sensor白板”,能感知环境光线,自动调节色温和亮度,保护学生视力。驾驶场景里,“温感集成AR-HUD”,通过AI算法在挡风玻璃上实现双焦面导航,提升行车安全。

屏幕,正在TCL华星的手中,第一次拥有了“思考”的能力。

“技术品牌”的基因

要理解TCL华星为何敢于“豪赌”印刷OLED,又为何能迅速抓住AI的浪潮,必须回溯其母公司TCL的“基因”。TCL创始人李东生,是中国制造业的“常青树”。他所带领的TCL,在过去几十年里,穿越了家电、通讯、半导体的多轮残酷周期。

与其他追求“贸工技”(贸易-加工-技术)的路径不同,TCL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最难的“技工贸”(技术-加工-贸易)路线。

这种“技术偏执”的基因,在TCL华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2009年,当中国大陆面板产业还是一片空白、“缺芯少屏”的呼声震天时,李东生力排众议,决定逆周期豪赌,投资建设了第一条高世代LCD产线(t1)。

那是一场几乎赌上TCL全部身家的战役。随后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TCL华星与京东方等企业一道,用十年时间,彻底改写了全球LCD产业由日韩垄断的格局,将“屏”牢牢掌握在了中国人自己手里。

有了LCD时代的“成功经验”,TCL华星才有了“赌”印刷OLED的底气。

“TCL华星要坚定地走自己的技术路线,如果长期跟随,将难以实现超越居上。”TCL华星CEO赵军的这句话,正是其“技术基因”的体现。

然而,TCL华星也意识到,光有“技术宅”的基因还不够。消费者并不关心你用的是“印刷”还是“蒸镀”,他们只关心这块屏幕“好不好”。

为此,TCL华星在2024年推出了技术品牌“APEX臻图”。这标志着TCL华星的“转型”,从一个B端的“技术参数提供商”,转型为一个C端的“体验定义者”。

“APEX臻图”不再堆砌PPI、刷新率等冰冷参数,而是从“宜人画质、视觉健康、绿色永续、未来想象”四大维度,为“一块好屏”树立了标准。

TCL华星试图通过“APEX臻图”这个品牌,像当年的“Intel Inside”一样,告诉消费者:你买的虽然是联想或小米的电脑,但因为用了我的屏,所以体验更好、更护眼、更省电。

2025年前三季度,TCL华星交出了一份营收780.1亿元、净利润61亿元的亮眼成绩单。

从LCD的“跟随者”,到印刷OLED的“引领者”,再到“AI显示”的“定义者”。TCL华星用12年“坐冷板凳”的坚守,换来了在下一代显示技术上的“先发优势”。在DTC 2025大会上,TCL华星宣布,其Micro LED技术也将在年底前实现规模化量产。

标签: tcl 华星 oled ai 技术 全球 路线 tcl华星 基因 世代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