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蒙潞
科研服务不该是单向的,而应在与学者们的沟通中形成启发和引导,让他们的“解题能力”更好匹配现实所需
建设科技强国的征途上,科学家们是冲锋在前的“主角”,我和同事们则在幕后默默支持他们。作为一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我愿以“科研铺路人”“创新同行者”自勉。我的“主角故事”,就是要让更多主角闪耀登场。
如果把科研比作种庄稼,那么项目申报就是为创新“金种子”寻觅沃土、规划生长的过程。没有这关键的第一步,许多优秀的构想便难以获得充分的滋养,甚至可能无法“开花结果”。但也恰是这第一步,让不少科研人员犯了难。我们的工作,就是帮他们“铺路架桥”,打通从想法到项目的堵点。
记得一名刚回国的青年化学教师,怀揣“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前沿构想,却对申报流程和规范感到陌生,几次申请都碰壁了。我陪着她反复打磨申报材料,将立意从宽泛的“机理探索”聚焦于具体的产业瓶颈;把创新点从笼统的“新材料性能好”深化为“近表面氧迁移动态稳定机制”阐释……当项目最终获批国家青年科学基金,她激动地对我说:“没有你,这个科研项目恐怕就只能停留在科学设想了。”所谓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自己虽不是科技成果的直接创造者,但能成为创新链条上的一环,让优秀的种子不被埋没、让创新的火花得以闪光,同样意义非凡。
让科研人员专长与国家战略需求同频共振,是科研服务的核心课题。我们的角色,不是简单的“传声筒”“中转站”,而应是善解人意的“翻译官”、精准对接的“黏合剂”。唯有自己先沉下心去,悟透政策导向、摸准科研方向,才能促二者双向奔赴、精准契合。
曾有一名深耕基础理论的老教授,起初对应用类项目十分抵触,认为这偏离了理论初心。我研读他的学术成果,发现其理论模型在职业教育方面独具价值,便试着建议:“可否基于您的研究,构建一个诊断工具,剖析地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原因?进一步还能设计课程动态调整机制,用理论指导实践,也用现实验证理论。”这番话触动了他,于是便有了一份“教产城”协同发展的创新研究。科研服务不该是单向的,而应在与学者们的沟通中形成启发和引导,让他们的“解题能力”更好匹配现实所需。
科研之路无坦途,10次申报可能只有1次成功。作为项目管理者,我们如何看待失败,直接影响科研人员的创新勇气。因此,科研服务既要锦上添花、为成功者喝彩,也要雪中送炭、予探索者支持,努力营造一个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
有老师连续3年申报某国家级项目都遗憾折戟,每次失败后,我都劝他不要灰心,和他一起逐句分析评审意见。虽然最后项目仍未获批,但科研思路已愈发成熟,明年他还要再次申请。专业的帮助、包容的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创新资源。与科研人员一起,把每次申报都看作锻炼,将评审意见转化为前进的阶梯,才能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改进中走向成功。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为科技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也让我们感到使命在肩。每当收到学校老师们获批项目的证明,或得知他们的新技术应用于重大工程、惠及民生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激动与自豪。未来,我将继续坚守这片“疆场”,以更专业的能力、更温暖的陪伴,当好创新路上的同行者,与广大科研人员一道,促更多成果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作者为辽宁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基金项目管理科工作人员)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4日 05 版)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