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消费级3D打印市场,只有两种玩家:拓竹和其他。这句略显偏颇的评语,却足以说明业界对这家“革新者”的偏爱。
这家成立于2020年的科技公司,用前沿的机器人技术彻底改写了桌面级3D打印的行业格局:在短短5年时间内,便在全球消费级3D打印市场做到第一。把原本只属于工业车间的3D“硬核技术”,塞进了桌面级小机身,拉开了业界期待多年的桌面3D打印革命序幕。
![]()
拓竹桌面级3D打印机。
在拓竹相关人士看来,未来3D打印机理应和冰箱、洗衣机一样,成为家庭选购清单上的新家电选项。与之呼应的是宏观环境的风向:当下,国家将“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确定为经济工作的主线,“人工智能+”、数字消费、智能制造等一揽子政策密集落地,3D打印也正被推向一个加速“出圈”的关口。
11月12日,南都湾财社《湾财荟·湾企向“新”行》栏目联合产学研资多方走进拓竹科技,从一台桌面级3D打印机出发,顺着企业成长的路径,一端看清消费级3D打印的新风口,另一端也思考一个更宏大的命题:从华为、大疆、影石到拓竹,深圳企业如何在一轮又一轮技术浪潮中不断完成自我进化。
一
五年登顶全球第一,拓竹科技做对了什么?
拓竹的故事,始于一位“大疆系”工程师的“踩坑体验”。
创始人陶冶博士曾在大疆工作8年,负责消费级无人机业务,熟悉“先打动最挑剔的专业用户,再影响更大圈层”的打法。创业之初,他本可以在多个赛道中择机切入,真正促成3D打印方向的,是一次很日常的体验——为了做原型而购买3D打印机时,发现这台本应提升效率的设备本身门槛极高:操作复杂、学习成本大、维护成本不低,“工具成了拦路虎”。
于是,团队干脆转向去重做这台工具本身。
而在拓竹出现之前,普通用户想玩3D打印,门槛极高:要有工科思维、要有较强动手能力,还要有时间折腾调机、调参。拓竹通过传感器和算法,让调平、校准等复杂步骤自动化;通过手机APP,把操作压缩成“选模型—准备打印—开始打印”三个步骤。
在他们的实际观察中,甚至六七岁的小朋友也能独立完成基本操作,3D打印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变成“谁都可以试一试”的东西。
如今回头看,5年登顶全球第一,拓竹主要做对了几件关键的事:
一是用工业级标准去做消费级产品。拓竹不是简单做一台“更便宜”的3D打印机,而是把接近工业级3D打印机的速度、精度和稳定性压缩进桌面级机身:通过机械结构设计、运动控制、机器视觉等多种技术组合,既兼顾性能,又兼顾体积和成本——硬指标不妥协,体验上向“家电化”靠拢。
二是从硬件走向生态,把“不会建模”的难题拆开来解。大多数人不会建模,是3D打印多年难以普及的关键因素。为此,拓竹在2023年上线了模型社区MakerWorld,专门服务模型创作者与普通用户。创作者在上面投稿,普通用户则像逛“模型超市”一样下载使用。
两年时间里,MakerWorld已成长为全球用户量Top1的3D模型社区,月活跃用户近千万,模型总量超过百万级。对普通用户来说,“不会建模”不再是障碍——上平台搜一搜,点“下载—打印”即可。
而在软硬件之外,拓竹对耗材也进行了通盘考虑:自研耗材,让耗材与打印机之间实现自动参数匹配——用户不必再为每一卷耗材反复试温度、调速度,机器会自动识别并写入最佳参数。看不见的“繁琐”,被收进系统内部。
这一切,指向的都是“降低门槛,提升体验”。沿着这几件事往下走,拓竹一端加速了3D打印向“新家电”的转变,一端撬动出新的“小微制造业态”。
如今,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在家里放一台3D打印机,打印花瓶、收纳盒、玩偶、二次元角色模型、定制礼物,甚至给孩子随时“现打”玩具。在教育场景中,高校、中小学将3D打印纳入创客课程和艺术实践,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力。
![]()
拓竹线下门店展示由3D打印组装的城市模型。
此外,更撬动了新型“小微制造业态”的出现——3D打印“农场主”。在传统模式下,生产玩具或模型需要开模、办厂,动辄投入几十万元。而如今,一批创业者租下一间厂房,配备几百台3D打印机,用数字模型替代模具,用算法调度替代生产经验:早上向所有打印机下发任务,晚上统一收货、打包、发货,产品通过跨境电商、线下摊位等渠道销售。
拓竹方面透露,目前这类3D打印“农场主”中超过70%使用了拓竹设备,看中的就是稳定、好用、故障率低。去年万圣节在海外爆火的“龙蛋盲盒”,背后就有不少3D打印农场在连轴运转。
二
3D打印迎来“奇点时刻”,如何变成“大众家电”?
拓竹身上发生的一切,并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消费级3D打印正迎来“奇点时刻”。
![]()
拓竹线下门店展示的部分产品。
从政策端看,3D打印已经被明确写入数字消费与“人工智能+”的政策体系。9月24日发布的数字消费指导意见中,桌面级3D打印设备与人工智能手机、智能机器人、可穿戴设备一起,被点名为要重点释放消费潜力的新型终端产品。3D打印从小众“装备”,被正式纳入“新型消费品”的序列。
从产业端看,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消费级3D打印的核心供给地。全球前五的消费级3D打印企业里,有四家来自深圳,合计占据入门级打印机约九成市场份额。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3D打印机349.1万台(不含零部件),已经接近2024年全年出口总量377.8万台。3D打印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技术”,而是被实打实装进了全球物流链和消费链。
从应用端看,3D打印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数字生产力工具”。对高校来说,3D打印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素养的“必备工具”;对农场主来说,它是一套“轻资产工厂”;对大企业来说,它是验证新设计、新结构的一条快速路径。
回到普通用户视角,消费级3D打印要从“新鲜玩意”变成“大众家电”,还需要同时跨过三个门槛:一是价格要下得来;二是产品要好用、可靠;三是要有足够多、足够好玩的使用场景。
前两个维度上,行业已经给出了答案:主流机型价格已经滑落到中高端智能手机区间,耗材价格也随规模效应稳步下降;以拓竹为代表的新一代品牌,在速度、精度和稳定性上逼近工业级指标,在操作体验上靠近“插电即用”的家电状态。
第三个维度——“用来干什么”——则被软件、社区与AI一点点撑开。在模型社区,创作者可以在这里积累粉丝、获得分成,普通用户则可以像逛模型商店一样,搜“小船”、搜“龙蛋”、搜“哪吒”,随手下载一个模型回家打印。
在内容供给之后,AI又把“创作入口”大幅前移。依托MakerLab等工具,用户可以上传一张照片,让算法自动生成灯箱模型或人物雕像,然后直接打印。随着腾讯混元3D生成模型的接入,即便是零基础用户,只要给出一张图或一段文字描述,就能在几分钟内生成一个可打印的3D模型。
当硬件体验接近家电、软件操作接近App、模型社区像一个取之不尽的“创意仓库”,AI又在背后持续降本提效,消费级3D打印的门槛在悄然下移。
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3D打印机的产品体验持续改善、主流机型价格已降至中高端智能手机水平,加上耗材价格下降和模型社区的繁荣,使得普通消费者能够以较低成本将创意快速转化为实物,推动需求加速释放。消费级3D打印市场已进入“奇点时刻”,市场有望迎来快速爆发。
产业观察:
从华为、大疆、影石到拓竹,深企创业方法论不断进化
如果把拓竹放回到深圳产业发展的长镜头中,它更像是这座城市创新创业“进化链”上的最新一环:2010年前后的华为,代表着中国通信设备企业的全球崛起;2015年前后的大疆,把民用无人机做成了一项“从深圳飞向世界”的新产业;2020年的影石,在全景相机和智能影像领域杀出重围;2025年的拓竹,深圳最低调的独角兽企业之一,在短短5年时间便做到全球消费级3D打印市场第一,刷新“深圳速度”。
![]()
拓竹科技线下门店。
在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国平看来,支撑这种“接力式涌现”的,是深圳在创新创业上形成的三重优势:
一是领先性的战略规划,让城市在技术和产业大潮到来之前就完成布局;
二是在全球范围内保持技术领先的同时,产品又高度贴近C端市场需求,具备“以需求定供给、快速迭代”的能力;
三是产业创新生态的形成,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龙头企业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各自的“创业流派”,对外输出带有相似基因和方法论的创业团队。拓竹创始团队来自大疆,“实际就是大疆流派,它的方法论和大疆很像,产品能够在全球快速做到第一”,也是这种生态的结果之一。
在业内人士看来,深圳的科技更“偏硬件、比较重”。这个“重”并非负担,而是一种扎实——意味着从供应链到工程师体系,都有厚实的基础,爆发可能也会更猛。“像华为、比亚迪、大疆等等,他们奠定了一些基础,我们也是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然后再进一步。”
从通信设备到无人机,从新能源汽车到3D打印,深圳一批“重硬件”的企业,成为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的生动样本。
而从2022年起,南都湾财社先后推出《湾区新实业深调研》《新质·中国造》和《湾财荟·湾企向“新”行》等栏目,从关注实体制造业到智能制造,再到聚焦科技创新,以产业一线视角解码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制与增长逻辑,探索科技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之道。
南方都市报编委委员、南都湾财社CEO王莹在调研座谈时表示,深圳这座城市在消费电子领域有着显著的优势,拓竹科技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家比较有“深圳特质”的公司。“大家开始说3D打印的时候,可能还停留在工业层面,但在拓竹等深圳企业的努力下,我们看到3D打印已经快速进入了消费端。而我们今年也希望把目光聚焦到像拓竹这样,站在新质生产力与新消费交汇点上的企业。”
王莹表示,不同于以往只做报道的模式,湾财社在调研中还尝试拉入金融机构与产业资源:有银行在调研结束后,当场给予企业两千多万元授信;也有数字技术公司与银行在调研中发现合作机会。我们希望,媒体在新阶段可以做“更多元的事情”——既帮助公众了解新产业,也实实在在地为企业成长链接资源。
南都湾财社调研团此次走进拓竹科技,观察深圳创新创业的“新样本”:它延续了上一代深企“技术驱动+全球视野”的共性——从大疆走出来的创业团队,继续沿用“先打动最苛刻用户,再向大众扩散”的逻辑;它又叠加了这一代企业的新特征——用生态思维重构产品边界,用AI和社区重塑用户关系,用线下体验空间把抽象技术变成具象生活场景。
5年登顶全球第一,“硬件产品+软件生态”两手抓,正是拓竹科技的两大杀手锏,这也是越来越多的深圳企业在全球化道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宽的底层逻辑。
策划:王莹
统筹:李颖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程洋 严兆鑫
视频:叶浩程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