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消息,在电动汽车与智能驾驶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车企的营销话术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与混乱,“远超国标”、“车规级”、“端到端”、“无图通勤”等词汇层出不穷,令消费者眼花缭乱。基于这一市场现象,知乎联合地平线在广州车展期间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听懂汽车营销黑话”的主题盐沙龙,试图在这场行业坦白局中寻找共识。

活动现场,清华大学材料博士、车企电池工程师弗雷刘率先“开炮”,在演讲开始,他重点澄清了公众对于“针刺测试”的广泛误解,并强调电池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能与“通过单一测试”划等号。他进一步批评了“针刺”、“枪击”、“拧麻花”等测试,称其与实际用车场景严重脱节,属于噱头色彩大于实际色彩的行为艺术。
弗雷刘总结称,电池安全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行业应停止无谓的内卷和噱头营销,携手在核心技术和管理上持续精进。
与电池领域类似,智能驾驶领域更是“营销黑话”的重灾区。地平线智驾产品市场高级总监刘文尧分析称,所有AI行业都会经历从“特定场景求解”到“通用能力构建”的周期,智驾领域正处在痛苦的“发散期”。
刘文尧认为,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摒弃为发布会制造亮点而进行的“场景特解”,回归到构建数据驱动的“通用驾驶能力”这一本质上来。“营销黑话不如上车说话”,以此作为结语,刘文尧呼吁行业和用户跳出概念的迷雾,用最真实的体验来检验智驾产品的好坏。
在随后的圆桌讨论中,知乎新知答主、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博士张抗抗,知乎新知答主,复旦大学微电子、MBA双硕士辣笔小星,以及知乎汽车话题优秀答主jasoncheng。进一步剖析了乱象背后的根源与破局之路。
张抗抗认为,车企营销的最终目的是品牌好感与传播广度,“本质上不是在做技术科普”,并指出知乎等内容平台和创作者的价值在于补全信息图景,起到制衡作用。Jason Cheng则指出,当前营销已从技术传播“变质”为利用信息差。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用“黑话”海量信息让消费者放弃深究;二是“偷换概念”,用理想愿景为不成熟产品背书。
辣笔小星则提出了一个建设性的新思路:“走出去”。他以中国电池安全标准(如底部碰撞测试)被国际同行借鉴为例,指出当中国标准在国际上实现“找平”甚至“超越”时,本身就是对公信力的最强背书。他呼吁行业不要仅在国内“内卷”,应到更广阔的舞台证明自己。
总的来看,一个清晰的共识在这场“听懂汽车营销黑话”主题盐沙龙中渐渐形成:厘清车企营销的边界,无法单靠任何一方完成。它需要一个健康的生态:需要车企的诚信与克制,需要专业媒体与创作者的监督与科普,需要监管机构的规范与引领,也需要消费者自身的辨别。唯有当行业从“黑话轰炸”的喧嚣中回归技术本真与用户价值,中国汽车产业才能行稳致远,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周小白)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