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
5年前的今天
2020年11月24日凌晨4时30分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
在巨大的轰鸣中腾空而起
托举“嫦娥五号”出征太空
一场太空接力正式开启
![]()
经过5天昼夜不停的飞行
长途跋涉38万公里
嫦娥五号最终抵达月球上空
成为一颗绕月飞行的卫星
随后
这支远征队兵分两路
其中一路是
“月表采样队”
由着陆器和上升器组成
它们在2次减速降轨后
下降到距离月表15公里的上空
紧接着
29台发动机
有序启动、调整姿态、减速下降
7台着陆敏感器
实时拍摄、计算分析、避开障碍
在14分钟后
着陆器成功落月
(嫦娥五号着陆过程场景示意,制图@李炎&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经过短暂的检测和休整后
着陆器便立刻挥舞着钻头和铲子
双管齐下
先用钻头深入月面之下钻取深层样品
再用铲子在月面之上铲取表面样品
经过19个小时的取样
珍贵的月壤便被尽数封装于样品容器中
(嫦娥五号着陆器采样示意,制图@李炎&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在这之后
它将把任务交给下一位队员
上升器
自己则永远留在了月表之上
继续进行科学探测
这枚上升器
将带着月球样品离开月表
但此刻它却并未立即起飞
而是在静静等待
直到十多个小时后
由轨道器和返回器组成的
“太空运输队”
经过它的上方
上升器立即点火、一飞冲天
(嫦娥五号上升器月面起飞示意,制图@王申雯&李炎/星球研究所)
![]()
它们一大一小、一前一后、一追一赶
距离也从50公里变成100米
50米
10米
5米
0.5米
就在彼此靠近的一刻
后方的“太空运输队”
张开“手臂”牢牢抓住上升器
并将样品揽入自己的“怀抱”
(嫦娥五号交会对接示意,素材来源@国家航天局,标注@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随后
这支太空运输队
带着月壤再次飞越38万公里
回到地球家园
而完成使命的上升器
则将目送它们的背影
坠毁月球、销声匿迹
5天后
太空运输队来到
距离地表5000公里的高空
轨道器的使命也随之结束
整个任务的最后一棒
则交由返回器独自完成
(嫦娥五号轨道器与返回器分离示意,视频来源@纪录片《飞向月球》第二季)

在科学家的设计下
这枚返回器
通过一种“打水漂”的方式
两次进入大气层
从而将速度降低到可控范围
(嫦娥五号返回器再入返回示意,制图@王申雯&李炎/星球研究所)

2020年12月17日
嫦娥五号返回器
成功带回中国人自行获取的
1731克月壤
历时23天、飞越76万公里
这支月球远征队
在全世界面前上演了一场
中国航天史上最精彩的星际接力
(请横屏观看,嫦娥五号11个飞行阶段示意,制图@王申雯&李炎/星球研究所)
![]()
而带回的1731克样品
在这之后也陆续分配给
科研机构进行科学研究
帮助中国科学家打开全新的星际探索旅程
(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月球样品001号,样品重量为100克,摄影师@张本志)
![]()
回望过去5年
从嫦娥五号首次无人月面取样返回
到嫦娥六号实现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中国人探月的征程从未停歇
![]()
仔细观察中国探月工程的标识
你会发现那上面有两个脚印
其实
我国这么多年的探月之路
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走过来的
我们也有幸见证中国航天科技前行的每一步
展望未来5年
我们宣布将于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陆月球
时间会给出答案
而5年后的你
会在哪里?又在做什么?
那时的你还在坚守自己的梦想吗?
今天,留一条言给5年后的自己
我们一起记录
对未来的畅想,对自己的寄语
来源 | 综合自央视新闻、星球研究所
编辑 | 樊瀚文
校对 | 李文辉
主编 | 张文军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