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热点透视|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IP属地 中国·北京 纵览新闻 时间:2025-11-26 10:20:29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强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相结合,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当前,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已成为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河北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让人工智能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筑牢“算力+数据+技术”底座

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离不开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撑。要立足实际,整合优势资源,构建“算力充足、数据鲜活、技术过硬”的核心支撑体系,为产业智能化转型提供坚实保障。

在算力基础设施上做加法。持续推进张家口—廊坊算力供给廊道建设,打造环京地区智能算力集聚区,形成“一点突破、多点联动”的算力网络格局。鼓励政府部门、高校院所、中小微企业通过云服务共享算力,实现算力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匹配。

在数据要素流通上破壁垒。以保定国家数据标注基地为依托,培育专业化数据服务主体,推出一批高质量数据平台。建立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有序开放政务、医疗、交通等公共数据资源。鼓励企业设立数据业务独立经营主体,开发多种多样的数据产品和服务。

在核心技术攻关上下实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聚焦高端芯片、工业软件、智能传感器等领域,推动龙头企业与高校组建攻关联合体。重点围绕钢铁大模型、医疗影像分析、机器人控制等特色场景,突破大模型训练框架、多模态交互等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成果。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

河北作为工业大省、农业大省,既面临传统产业转型的压力,也拥有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广阔空间。要以“人工智能+”为抓手,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

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老树发新芽”。在农业领域,充分发挥“三农大模型实验室”的引领作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育种、植保、品质鉴定等场景的深度应用,开发农田自适应感知系统,实现耕、种、管、收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在钢铁领域,推广钢铁行业大模型应用,覆盖高端新材料研发、关键工序控制、产品缺陷智能检测等全流程,引领钢铁行业智能化转型。在化工领域,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工艺升级和安全风险预警,打造世界一流化工产业链。在汽车制造领域,聚焦智能座舱、车路云协同等场景,推动智能制造大模型落地,促进产业迈向高端化。

助力新兴产业集群“小苗成大树”。做强唐山机器人产业集群,支持企业联合人工智能研发机构攻关环境感知、自主学习等核心技术,搭建基于实际场景的大模型训练数据库。深化人工智能在风电场风速预测、光伏电站运维、储能设备寿命评估中的应用,助力能源结构低碳转型。推动人工智能与低空经济、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融合,培育一批人工智能原生应用企业。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普惠中小企业。破解中小企业不敢用、不会用、用不起难题,鼓励龙头企业开放人工智能技术和平台资源。开发低成本、易部署的人工智能工具包,让中小企业能享受人工智能技术红利,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的产业发展生态。

助力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效能提升

人工智能的终极价值在于服务人。要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民生服务和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让技术红利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破解教育医疗资源瓶颈。在教育领域,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建设,支持省属骨干高校率先应用大模型开展个性化教学、精准化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在医疗健康领域,推动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医学影像分析、临床辅助决策中的应用,鼓励医疗机构攻关专病智能诊断系统,拓展互联网医院服务范围,让优质医疗资源触手可及。

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环境监测等领域,构建穿透式、非现场监管体系。开发交通领域大模型,推进高速车路云一体化、无人机交通执法等技术应用。深化人工智能在气象预测、政务服务中的应用,实现监管能力和服务效率双提升。

持续强化人工智能发展保障

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区域内外联动的发展生态,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培育多元协同的产业生态。建强河北省算力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共建人工智能创新联合体。梯度引育人工智能优质企业,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AI+”企业。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支持校企联合培养,筑牢人才支撑。

深化区域协同发展。主动对接京津人工智能创新资源,推动京津冀人工智能算力资源互联互通、数据要素跨省流动、应用成果互认共享。打造跨区域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形成北京研发、河北转化协同格局,放大区域聚合效应。

健全安全规范的治理体系。完善数据保护、算法治理等制度,推动人工智能安全技术研发,开发数据加密、算法审计等安全工具,增强风险防控能力。构建科学完善的治理体系,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合规有序的框架内健康发展。

(□郭栋梁 作者系燕山大学副教授)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