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王战新
智谷趋势出品 | ID:zgtrend
近日,央媒密集把矛头对准了“统计造假”,一系列报道如同“连珠炮”,力度之大很不寻常。
11月21日,人民日报评论部官微发表评论《挤掉数据“水分”,就是挤掉发展“泡沫”》,点明底层逻辑:数据造假乱象的根源,是少数干部头脑中扭曲的政绩观。
11月17日,半月谈发表长文《能调度?能购买?能跑要?细“数”新型统计数据造假》,曝光了数据造假的隐蔽手段——有的地方开会“调度”,层层向下摊派任务;有的相互“跑数要数”,把统计变成人情往来;还有的干脆用补贴“购买”数据。
11月15日,新华社发表犀利评论《统计造假,造不出发展的快车道》,戳破了统计数据的危害性“容易使政策措施出现偏差”“可能贻误重要战略机遇”。
11月12日,中国新闻周刊发表了对湖南耒阳童车产业园造假案的调查报道。当地宣传册上印着“百亿投资、两千亩园区”的宏伟蓝图,记者看到的却只有两栋厂房、五家小企业。年产值2165万元,不到宣传数字的零头。
央视更是推出专题片《反腐为了人民》,直接不留情面地揭开了整条造假“流水线”的操作。孙述涛在山东威海主政期间,威海在省内的GDP排名像坐了过山车——他上任前稳居末流,上任后直线飙升,卸任后迅速回落。这条诡异的曲线,成了统计造假最直观的罪证。
![]()
更不寻常的是,就在10月底,国家统计局派出12个统计督察组,分别进驻天津市、吉林省等6个省份与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等6个国家部委,开展统计督察。
要知道,今年的督察范围比前几年要大得多,2022年派出7个组,2023年8个组,2024年10个,呈现逐渐递增之势。
严查统计造假,为何国家越来越重视?这对当下经济,有何重大意义?
![]()
此次央媒集中披露,曝光了一些地方腐败干部的统计造假“套路”,显然是为了形成震慑。
过去,不少统计造假靠的是“硬压”:开个会,把GDP、工业产值当任务,直接往下派。
据央视新闻报道,孙述涛在担任威海市委书记期间,为捞取政绩,制定出了脱离当地实际的GDP虚高目标,随之就是狠抓“落实”。他安排按月考核完成情况,并在全市发放排名表,对完成不理想的区县干部点名批评。这使得当时的威海干部人人自危:
不造假,就挨整;造假,才“安全”。
有的地方更粗暴,干脆开“调度会”,把数据指标拆到乡镇。乡镇完不成?就“动员”企业多报点;企业不干?那就替他们填表交差。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某工业区为“彰显”产业发展成效,竟将“僵尸企业”纳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目录,虚报产值。
但如今监管越来越严,硬性摊派不好使了。于是,统计造假也跟着“升级换代”,出现了三个隐蔽的形式:
第一招:AI造假。用人工智能伪造合同、发票,拿大数据模型“优化”数据——表面看误差合理,实则悄悄把关键指标往上抬。
第二招:跑数要数。有些数据不好编?那就去“求”上级“照顾”。借汇报之名,请客送礼、套近乎,只求在上报前“润色”几个数字。某地督察还发现,上级部门干部利用数据统计管理漏洞“以数谋私”,违规为地方调整相关统计数据。
第三招:花钱买数。技术不行,关系不硬?那就直接掏钱!拉外地人、借壳企业,凑数充业绩。
比如,口罩期间就曾报道,多地发布通告,有辖区外人员以各种手段、各种方式组织、接送群众,前往外地接种新冠疫苗,并承诺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和补助。
这种看似很荒诞的事情,笔者也亲身经历过。2022年夏,笔者突然接到老家一位公务员打来的电话,对方希望笔者组织在外省工作的老乡“集体回老家打疫苗”,只要人数超过三人,就能享受专车接送服务。并不富裕的老家,为何要“花钱雇人打疫苗”?
后来,某位老干部给笔者解开疑惑:原来,2020年人口普查时当地登记常住人口有一些“水分”。上级部门根据人口数据派发的疫苗,出现了过剩的尴尬。为了圆谎,当地只好外出拉人凑数,“返乡打疫苗”。
![]()
这种现象,何其荒唐!
![]()
正因如此,打击统计造假,成为近年来国家越抓越紧的一件大事。
法律随之亮剑,从“软约束”到“硬刑责”。2018年,《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督察工作规定》出台,首次明确:
统计造假不是“工作失误”,而是违纪违法。
2023年,《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修订,新增第139条,直接把“统计造假”写进党纪红线——授意造假、纵容造假、失察失管,统统要挨板子。
更狠的是2024年新《统计法》:
国家统一核算GDP,地方再不能“自说自话”;
统计监督写入法律第一条,开宗明义:数据必须真实;
负责人哪怕只是“暗示”造假,也要负法律责任。
一系列组合拳相继落地,对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行为形成了高压合围、强力震慑。
不少案例也在一轮轮的严查中,被曝光出来,警示天下。
湖南耒阳的“百亿童车产业园”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宣传说“60多家企业入驻”“童车小镇崛起”,口号喊得震天响。记者一去,傻眼了:偌大园区,只有两栋厂房孤零零站着,真正开工的企业仅5家,全年税收不到30万,工人加起来不到100人。
那“百亿梦想”?不过是纸糊的城堡,风一吹,就塌了。
![]()
空空荡荡的耒阳童车产业园(图源:《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周群峰)
这些数字游戏,表面光鲜,内里空虚。玩弄的是政绩,透支的却是人民的信任,以及地方的营商口碑。
![]()
自2019年起,国家统计局每年派出督察组,对各省市区的统计数据进行全面核查。
七年来,全国31个省份全覆盖,还搞“回头看”抽查,专查整改是否走过场。
督察不是走过场,而是动真格。要求被督察地区和部门在3个月内将整改情况反馈国家统计局,确保督察整改取得实效。
督察结果全公开:进驻通知、问题清单、整改报告,全部挂国家统计局官网,全民可查。
随着科技赋能的手段越来越丰富,国家“打架”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AI识假,数据锁真。过去统计工作靠“笔头功夫”,如今系统自动预警:
税务、电力、社保、物流等多源数据交叉比对,企业产值若与用电量严重不符?系统立刻标红;
AI模型能识别异常填报模式,比如某地突然多家“僵尸企业”集体复活上报产值——一眼识破;
国家统一核算平台上线后,地方数据一旦偏离合理区间,自动触发核查机制。
三股力量拧成一股绳——法律划出红线,督察撕开画皮,科技锁定真相,监督之网越织越密。
![]()
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下, 防范和打击统计造假工作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
面临经济“稳增长”的压力,一些地方和部门容易产生“走捷径”的念头。GDP多报几个点,相邻地区就可能跟风;一个部门的成绩稍加“美化”,其他部门也可能纷纷效仿。
这种“数字竞赛”一旦开启,就会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让原本应该反映经济实况的统计数据,成了掩盖问题的遮羞布。
像好比在迷宫里行走,如果手中的地图都是错的,那么每多走一步都可能离出口更远。
今天,统计图表不再是纸面上的简单数字,而是关乎国家发展航向的罗盘刻度。牢牢守住数据的真实,就是守住发展和未来。
![]()
参考资料:
1、《统计造假,造不出发展的快车道》,新华社
2、《能调度?能购买?能跑要?细“数”新型统计数据造假》,半月谈
3、《“百亿级”产业园,泡沫破了》,中国新闻周刊
4、《12个督察组,已全部进驻》,政知见
5、《挤掉数据“水分”,就是挤掉发展“泡沫” | 睡前聊一会儿》,人民日报评论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