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贵州安顺,藏着一个“活着的明朝”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中国商报 时间:2025-11-26 14:17:54

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 文/图)走进屯堡,许多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在石砌院落里穿戴整齐,蓝色长袍格外显眼。据族谱记载,这套“凤阳汉装”的样式,自明代洪武年间起就未曾改变。

这里是贵州安顺的天龙屯堡,一处明代军事遗迹。600年前,明朝征南大军在此屯兵驻守;600年后,他们的后人依然守护着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探寻着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天龙屯堡的村民。

石头城里穿越时光

踏入天龙屯堡,时光仿佛瞬间倒流。“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道石头的墙。”这句当地民谣生动描绘了屯堡的特色。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些石头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仍在使用的文化空间。

在演武堂内,许多演员正在为地戏表演做准备。他们仔细检查着头盔上的面具,这是祖传的《三国演义》戏码中张飞、关公的角色。



地戏承载着600年的故事。

“地戏不只是表演,它是我们祖先的记忆载体。”地戏传承人、大明屯堡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主管郑汝红说,他16岁学戏,如今又开始教年轻人,“每一个动作、每一段唱腔,都承载着600年的故事。”

锣鼓声起,演员们头戴精美面具,手持木制刀枪,在方寸舞台间演绎着古代战争的磅礴气势。台下,游客们看得入神,感叹道:“仿佛穿越到了明代军营。”

天龙屯堡也走出了自己的传承之路。凭借“非遗进校园”项目,郑汝红在天龙镇中心小学开设地戏课程。几年下来,学习地戏的学生从20多人增加到80多人。

与此同时,天龙屯堡也在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道。沉浸式演出《跟着九哥逛屯堡》将传统地戏与现代舞台技术相结合,成为吸引年轻观众的新亮点。

“后继有人是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的关键。”郑汝红说,“孩子们在地戏中感受到祖辈的勇敢,这也是一种爱国精神的传承与教育。”

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保护不是把文化‘锁’在保险柜里。”安顺旅游集团大明屯堡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负责人郑菊表示,“要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生长。”

在推进文化保护的过程中,当地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发展模式。在天龙屯堡内,一场别开生面的时装秀正在上演。34岁的香莲身着改良版凤阳汉服,在T台上从容迈步。



正在表演的天龙屯堡村民。

和她一样在台上表演的人都是生活在屯堡的村民,她们穿着当地的凤阳汉服,在电子音乐的伴奏下演绎着穿越古今的时尚故事。这场表演已成为屯堡的招牌项目。

“我们要让传统文化‘潮’起来。”郑菊表示,“只有让更多人觉得有趣、有用,传承才能真正历久弥新。天龙屯堡和其他景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屯堡里有超过800名‘原住民’,他们的祖辈从明朝起就居住在这里。如今,一些年纪大的村民闲暇时出来摆摊售卖手工艺品,部分年轻的村民也凭借文旅产业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天龙屯堡的“石头房”。

有着600年历史的屯堡在当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天龙屯堡用它的实践证明:真正的文化传承,是让历史活在当下,让传统照亮未来。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