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充电机器人靠柔韧技术出圈 万勋科技加速商用步骤

IP属地 中国·北京 南方都市报 时间:2025-11-26 22:14:35



在近日举办的第八届深圳国际充换电与光储充展览会现场,一台外形并不张扬的充电机器人悄然吸引着专业观众驻足。



它没有复杂的滑轨系统,也不依赖多组激光雷达阵列,却能在给汽车充电口插枪时,展现出一种“类人”的灵活柔顺感。这是万勋科技(Wanxun Robotics)首次亮相行业展会,凭借独创的“Pliabot®柔韧具身智能”,其CF1柔韧全自动充电机器人以“仿生关节+视触觉AI”架构,试图重新定义自动充电的技术路径。

在自动驾驶渐趋成熟的背景下,Robotaxi、无人配送车等终端已逐步实现“无人化驾驶”,但“无人化补能”仍是制约全闭环运营的关键短板。尽管政策持续加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上已有国轩高科、能链智电、蔚来、小鹏等企业布局自动充电方案,但多数仍受限于成本高、适配难、故障率高等问题,难以实现规模化复制。



而万勋科技提出了一条差异化技术路线:基于全球独创的“Pliabot®柔韧具身智能技术,通过气体驱动的“仿生柔韧关节”模拟人类手臂的柔性运动能力,结合视觉与触觉融合感知算法,在无需高精度力传感器和复杂控制逻辑的前提下,完成对不同车型充电口的自适应对接。

据公司披露,该系统可在车辆轻微位移或地面不平的情况下实现动态校正,避免传统刚性机械臂常见的卡死、错位、损伤接口等问题。同时,柔韧关节具备IP68级防护、-30℃至70℃宽温域运行能力,可应对雨雪、强光、粉尘等复杂环境干扰。

首个高用量公开运营案例落地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公司的商业化进展。2025年下半年,万勋科技在四川完成了业内鲜有的高用量公开运营案例,以一台机器在30天连续运营中服务了超过100款不同车型、1000多车次,成功率超过99.9%,无安全事故,且车主满意度高达97%的数据,向全行业宣告了自动充电技术已进入商用能力完备阶段。



“有些从业者可能仅追求对自动充电功能的演示性的简单实现,而忽略了或无法满足规模商用场景下的复杂考验和需求。”万勋科技市场总监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适配多样化品牌与车型、满足不同场站运营需求、应对复杂部署和运营环境、适应多变且难控制的用户使用习惯、保障机器安全运行、提升综合作业成功率、确保产品在更长时限下的耐用稳定等。”

在他看来,万勋科技的底层技术使其产品可以在多个功能或能力维度同时实现显著优势,而不是舍此及彼式的性能平衡或妥协。

比如,其柔韧具身智能结构能够自适应车身意外扰动,防卡死,确保车、枪、充电口全域安全;同时,配合智能视觉算法,实时监测异物入侵,不会发生误触。而即便是发生了误触和碰撞,柔韧形态本身也可以有效弱化碰撞能量。

其充电机器人区别于架构精密的传统刚性机械臂,本质上更接近人的手臂,它在眼睛看到充电接口大概位置后,充电枪伸出去,通过触觉感知不断柔和校错,找到准确的充电接口。

而柔韧关节的高环境防护等级、强高低温耐受能力等特性,也可以帮助机器人灵活应对不同天气、光线、温度、湿度等环境变化,保证在复杂环境下的高成功率与可靠性。

商业闭环尚待检验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超30家企业涉足充电机器人领域,涵盖整车厂(大众、现代)、电池企业(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充电桩运营商(特来电、星星充电)及初创科技公司。



然而,技术路径尚未收敛。主流方案多采用刚性六轴机械臂或线驱柔性臂,前者结构刚硬、容错率低,后者虽具柔顺性但易磨损、寿命短。相比之下,万勋所采用的气动仿生关节虽在响应速度上略有折损,但在安全性、耐用性和环境适应性方面表现突出。

“真正的挑战不是能不能插上枪,而是能不能在三年内每天稳定工作十小时而不宕机。”一位参加展会的业内人士指出,“现在比拼的不再是Demo能力,而是运维成本、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和跨场景复制效率。”

据悉,万勋科技目前具备对应低空经济和新能源智驾领域的两大产品线,形成了包括高空幕墙清洗、风机防雷检测、高空建筑喷漆、新能源车自动充电、电力运维保障、交通基建运维等在内的20+行业解决方案,覆盖物业地产、交通基建、无人驾驶、电力能源、城市管理、应急救援等多个行业。部分企业和地方政府已与万勋形成了战略合作,将柔韧机器人应用到空中清洗、电力运维、智慧停车场建设等项目中,取得了显著的降本增效、安全生产等价值。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胡雯雯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