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轮“双 11” 退货潮中,有商家反映,部分消费者利用 AI 修改商品图片,向平台恶意求偿。然而,有媒体调查发现,部分电商卖家也用上了AI反过来坑消费者。
有消费者反映,一些商家开始引导消费者向平台发送 AI 生成的图片。一旦消费者按照卖家要求上传一张带有AI水印的图片到售后申请平台后,就会被平台自动判定为 “恶意维权”,进而屏蔽其发布的差评。
有媒体发现,如今网上 AI 改图的门槛相当之低。根据相关 “教程”,只需通过 AI 输入详细指令,就能在水果等单一材质商品上添加逼真的变质效果。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能利用这类图片向平台投诉反馈。
在电商退货质量识别环节,商家和消费者都开始利用 AI 制图,双方俨然展开了一场技术 “攻防战”。但实际上,根据法律人士的分析,无论哪一方,利用 AI 图片影响维权,均已涉嫌欺诈。
从技术角度来看,这类乱象的产生,源于平台的 AI 识别技术存在滞后性,且审核管理成本较高,这才导致 AI 图片既能坑商家,也能让消费者吃亏。另一方面,相关法律也未及时跟进,对于通过 AI 伪装证据、诱导他人发送 AI 图片等行为该如何处罚,目前尚无明确规定。
AI 技术的引入,本应是提升电商交易效率的助力,如今却沦为买卖双方 “揩” 平台油的工具,本质上是技术伦理的失守。对公众而言,既需提升对 AI 应用的辨别能力,更要认清技术滥用的法律风险,树立 “技术向善” 的基本价值观。
AI 的各种新应用层出不穷,但技术发展终究要以伦理为锚。技术无善恶,但使用者有边界,基本的诚信应是 AI 使用者必备的素质。只有道德伦理与技术同频共振,才能避免 AI 沦为破坏市场秩序的 “灰色工具”,真正发挥其赋能社会发展的作用。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