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国家航天局发布推进商业航天高质量安全发展行动计划『航天视窗』(1424)

IP属地 中国·北京 我们的太空 时间:2025-11-27 06:12:07


天是太空与您相伴

国 内 航 天

国家航天局发布推进商业航天高质量安全发展行动计划

近日,国家航天局印发《国家航天局推进商业航天高质量安全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商业航天产业生态高效协同,科研生产安全有序,产业规模显著壮大,创新创造活力显著增强,资源能力实现统筹建设和高效利用,行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实现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

重点举措包括:重点围绕先进航天推进技术、先进卫星平台与载荷技术、通导遥一体化应用等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鼓励商业航天主体积极参与民用航天工程、国家重大专项等研制建设;支持商业航天主体围绕太空资源开发利用、太空制造、在轨维护与服务、太空环境监测探测、空间碎片监测预警与减缓清除、太空旅游、太空生物制药等新领域,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系统开发和应用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发展新兴业态等。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中国的航天 公众号)

“微光启航”等离子体火炬点火器成功点火!中国全流量液氧甲烷发动机实现关键突破

11月24日,北京微光启航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HG-1全流量液氧甲烷发动机等离子体火炬点火器点火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高性能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也为后续富氧/富燃预燃室点火试验打下坚实基础!这束在试验场燃起的"微光",正在照亮中国航天的下一个黄金十年!

本次试验成功验证了富氧预燃室和富燃预燃室等离子体火炬点火器在不同氧燃比、不同流量下的工作稳定性。经过严格测试,其输出能量、火焰输出长度及点火器热防护设计等主要性能参数均满足设计要求。值得一提的是,等离子体点火装置在试验前已在1×10⁻³Pa真空环境下完成1000次打火试验,以极致标准验证了其卓越的可靠性。

HG-1发动机单台海平面推力达42吨(真空版52吨),其成功研制将填补我国在全流量液氧甲烷发动机领域的技术空白。这项突破不仅标志着我国掌握了新一代液体发动机核心技术,更为可回收火箭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等离子体点火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让我国在商业航天竞赛中获得了显著的竞争优势。

目前,HG-1发动机的富氧预燃室和富燃预燃室已正式投产,预计下个月将分别进行液流试验和点火试验。这将为后续整机试验和首飞验证迈出关键一步。

(微光启航 WELIGHT 公众号)

国 际 航 天

俄罗斯科学家在“火星”土壤上成功培育大麦

俄罗斯南联邦大学的专家首次在模拟火星土壤成分的基质上成功培育出大麦幼苗。据该校新闻处向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表示,为实现这一成果,研究人员向土壤中加入了一种特殊的微生物混合物——由十种细菌和酵母菌株组成,它们相互协作,共同生存,并形成一层富含营养的物质。


研究人员指出,培育植物的土壤必须富含腐殖质——一种由复杂的有机土壤物质构成的混合体,植物幼苗能从中获取养分。腐殖质依靠微生物的活动而形成,它们会“占领”原本毫无生命的土地并将其转化为肥沃的土层。与此同时,火星风化层则属于这种“无生命”土壤的极端版本,几乎不含任何养分,却含有大量金属盐分,严重阻碍植物生长。

南联邦大学“微生物联合体分子遗传学”青年实验室主任叶夫根尼娅·普拉兹德诺娃表示,将微生物“定殖”于土壤、即进行生物修复,是恢复因火灾或人为污染而退化土壤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校专家也将这一方法应用于模拟火星土壤——取自莫哈韦沙漠的基质。

在人工模拟的火星土壤中,通过加入吸收二氧化碳并负责光合作用的蓝藻菌株、负责生物量积累的放线菌和芽孢杆菌,以及其他能够增强土壤抗逆性的微生物,研究人员成功培育出了大麦。

普拉兹德诺娃补充道,尽管不用土壤或使用替代土壤培育植物(如水培)已不是新实践,但在非实验室可控环境、如严酷的北方土壤或高度污染地区种植并收获作物仍然是一项艰难任务。未来,在其他星球上实现这一点更具挑战性。

她介绍称:“微生物联合体是一种专门筛选出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和酵母),它们被共同培养,互相促进生长与存活,并形成复杂的共生关系。在地球上,可用于露天土壤;在火星上,则要在穹顶下使用,因为在户外,无论是微生物还是人类,都难以在低气压和高辐射环境下生存。然而,这将是迈向地球化的第一步——在穹顶下创建逐步形成土壤层的‘绿洲’。”

她指出,选择大麦是因为其能够耐受盐碱性强、酸度低的土壤——这正是火星风化层的特点。此外,大麦能够在低温环境中生长且可食用。

普拉兹德诺娃补充称:“我们将由十种不同微生物组成的同一微生物联合体,作为与俄罗斯科学院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IMBP)合作的一部分,送上了‘生物-M’2号航天器并进行了太空飞行,该飞船已于10月18日顺利返回地球。接下来,我们将评估这些细菌和酵母在太空旅途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它们是否能够在被运送至邻近行星后依然保持赋予土壤肥力的能力。”

该项目获得了战略学术领导力计划“2030优先”(“青年与儿童”国家项目)下“土壤生物工程技术”科技战略项目的支持。

(我们的太空 知乎)

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编辑 | 杨晨源

校对|刘心继

主编 | 张文军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