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莫让致命“碎片云”包围地球!数十亿太空垃圾如何治?有多难?

IP属地 中国·北京 文汇报 时间:2025-11-27 08:14:35


在“天宫”多停留了9天后,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临时改乘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于11月14日顺利返回地面。“借船”回家,这在中国航天史上还是头一回。

这是因为已发现“神二十”载人飞船疑似遭到了空间微小碎片撞击,无法满足载人安全返回的放行条件。经综合评估,为保证航天员的安全,决定实施“临时改乘”方案,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则继续留轨开展相关试验。


太空垃圾示意图(图/视觉中国)

自人类开展太空活动以来,已在地球周遭空间产生了大量尺寸不一的空间碎片。由于它们飞行速度极快,即使个头再小,也可能给在轨工作的航天器带来不可预测的威胁。就像这次,区区1毫米的空间微小碎片,直接导致了一次太空之旅的延误。

不过,人们已经注意到空间碎片带来的危害,开始想办法减少此类太空垃圾的产生,同时也在积极寻找清除它们的办法。

一旦形成“碎片云”,将彻底阻断航天路

空间碎片也叫太空垃圾,指的是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的各种人造物体的碎片。由于空间碎片飞行速度很快,它们会对在轨运行的航天器产生巨大危害,甚至威胁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随着人类发射的航天器越来越多,空间碎片也相应增加。据统计,目前至少有超过3000吨的空间碎片绕着地球飞奔,且数量正以每年2%至5%的速度增加。例如,2024年10月19日,国际通信卫星IS-33E在地球静止轨道上发生意外解体,给地球同步轨道区域新增了至少500块空间碎片。


空间碎片数量以每年2%-5%的速度增加。

由于空间碎片运动速度普遍在7—10千米/秒,而破坏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哪怕一个仅10克重的空间碎片,其太空撞击能量不亚于一辆时速100千米的小汽车。当空间碎片的能量足够大时,不仅会改变航天器轨道或打散其整个结构,甚至可导致航天器爆炸。

一般而言,毫米级碎片会划伤航天器舷窗、太阳翼,导致透光率下降或供电效率受损。厘米级碎片可直接穿透航天器外壳,击穿燃料箱、管线等关键部件,引发泄漏或爆炸;即使未完全穿透,其撞击产生的冲击波也可能震坏内部精密仪器,导致导航、通信等系统失灵。

空间碎片曾给国际空间站(ISS)留下多道“伤痕”。2016年,直径几微米的金属碎屑在其舷窗上留下直径7毫米的撞击坑;2021年,一块不在监控范围内的空间碎片击中ISS上的加拿大机械臂二号,留下一个直径近10毫米的穿孔;2022年,停靠于ISS的联盟MS-22飞船外壳出现一个0.8毫米的小孔,导致44公斤冷却剂泄漏。

空间碎片更是时刻威胁着航天员的安全。在太空行走时,航天员对微小空间碎片几乎没有防护能力——即使是0.1毫米的超细空间碎片,也可能穿透航天服的防护层,使航天员受伤。若航天器因空间碎片撞击失压,也会直接威胁到舱内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如今,空间碎片的数量已十分庞大,达到数十亿量级。当低地球轨道空间碎片密度达到临界值时,一次空间碎片撞击产生的新碎片会引发更多撞击,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空间碎片可能在轨道上形成一层“碎片云”,彻底阻断人类进入太空或使用卫星的通道,这将是长期灾难性的影响。

此外,当空间碎片再入大气层时,如果没被烧毁,还会对地面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比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核动力卫星就曾因失控坠毁在加拿大,引发巨大恐慌。美国“天空实验室”空间站也曾因失控坠毁砸坏地面居民的房子。

预留“太空垃圾桶”,设定“航天器坟场”

人造地球卫星、空间站等航天器,在寿终正寝或中途夭折后,就会变成太空垃圾。2009年2月10日,俄罗斯2251号卫星与美国铱星33号卫星以每秒11.64千米的相对速度碰撞,产生了2201个能够被监测编目的空间碎片。

一般来说,距地300千米的空间碎片寿命约为一年,到了600千米高度就会飞上几十年,4000千米以上则要飞上千年,再高的空间碎片几乎会永远飞下去。

所以,妥善处理废旧航天器十分重要。废旧航天器通常分为可控和不可控两大类,根据轨道高低、航天器大小等采用不同方式处置。

当高轨运行的卫星出现故障或寿命到期时,一般通过遥控卫星上的发动机,使其变轨到更高的无用轨道上。这一方面因为地球静止轨道资源宝贵,已“星”满为患,必须让废旧卫星腾出空地;另一方面,废旧卫星已成为空间碎片,必须将其存放到一个安全位置,不对其它航天器造成威胁。

不过,遥控卫星变轨的前提条件是卫星能够受控,并有多余燃料。SpaceX号称为其上万颗“星链”卫星装备了电推发动机,寿命到期后能主动降低轨道以更快再入大气层,满足25年内再入大气层的规定。但是,2019年9月2日,欧洲航天局的“风神”卫星就曾为避免与一颗“星链”卫星相撞,而实施了一次机动避障。


“国际空间站”加拿大机械臂二号遭空间碎片撞击。

当低轨运行的航天器报废,对于小型航天器,一般可任其在大气阻力下自行降低轨道,最终再入大气层烧毁;而大型航天器的最佳处理方式则是通过地面遥控,使它坠毁在无人区。例如,17吨的美国“康普顿”γ射线空间望远镜、上百吨的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均通过人工控制,最终坠毁到南太平洋的“航天器坟场”。货运飞船绝大部分器件会在再入大气层的过程中烧蚀销毁,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我国“天舟”系列、俄罗斯“进步”系列等货运飞船均是如此处理。不过,对于低轨运行且失控的大型航天器,目前还没有成功回收的经验。

建立太空“交规”,预防“凯斯勒综合征”

当近地轨道的空间碎片超过一定数量,容易发生类似多米诺骨牌的连环碰撞事件,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空间碎片多到无法跟踪,这种现象称为“凯斯勒综合征”。为此,人类需要采取空间碎片减缓措施,如建立跟踪预警机制、限制新碎片产生、主动移除轨道上的碎片、加强国际立法等。

目前,对付空间碎片最有效的方法是尽量减少其产生的数量,具体措施包括消能、系留和设置垃圾轨道等。同时,空间技术专家还在研究运载火箭和某些航天器的重复使用。美国已成功发射了可部分重复使用的火箭和飞船,正在研制可重复使用的“星舰”重型火箭和飞船。各国也在使用或研究在轨维修卫星、在轨加注燃料等技术,以减少废旧航天器数量。


我国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二号空间实验室前面的密封实验舱侧壁装有特殊的防护板,相当于给它穿防弹衣。自身有2~3毫米厚的金属外衣。

减少空间碎片还需制定相关太空法律法规。1995年6月,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加入“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与各国共同探讨减少空间碎片的途径和办法,该委员会是目前研究和协调空间碎片的唯一国际组织。

近年来,小卫星的飞速发展,使空间飞行物数量猛增,其中不少卫星因功能低、寿命短,产生大量空间碎片。因此,小卫星立法已成为当前国际外空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关国际机构正在研究针对小卫星管理的空间交通管理规则,这是解决小卫星在轨运行安全的根本途径。

对于已有空间碎片究竟该如何应对?现在,人类已可对大于10厘米的空间碎片进行监测,在它们与正常工作的航天器发生碰撞前,通知航天器“躲避”。2021年,“天宫”曾为躲避美国“星链”卫星进行过两次紧急变轨。

预报空间碎片撞击风险的技术有多种,主要分为光学观测和雷达监测两大类。前者可分辨直径10微米以上的微小碎片;后者具有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如美国的空间监视网络可探测到直径大于10厘米的碎片。此外,激光雷达、多传感器融合、天基太空监视系统卫星等新技术也在用于这一领域。

事实上,所有航天器都可采用屏蔽防护结构来对付0.1—1厘米的碎片,但要对付1—10厘米的碎片则需通过特殊设计来实现。目前,我国航天员乘组已为“天宫”安装了多个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它能抵御个头不足1厘米、很难被监测到的巨量微小碎片。而一旦空间站出现5毫米的漏孔,天宫一号、二号可在约80分钟内维持舱压不小于70千帕,从而给航天员留出逃生时间。

对于无法躲避且难以对抗的空间碎片撞击,只能实施在轨维修。据中国空间站专家的公开介绍,中国空间站在任务级安全措施上考虑了多重故障下的最坏情况,例如“神舟”飞船采用“备一打一”的滚动备份方式,始终保持每一次任务均有托底。

清除太空垃圾,更多新技术在路上

目前,空间碎片防控已成为航天器设计的核心理念之一,通过优化结构、采用防爆燃料贮箱、减少外露部件等方法,可从源头上减少空间碎片产生。而在治理现有空间碎片方面,不少国家已在积极尝试机械臂捕获、太空拖网等新方法。

2016年6月,我国在长征七号火箭首次发射时,就曾将遨龙1号试验载荷送入轨道,首次在世界上进行了空间碎片主动离轨试验。它用一台自带机械臂模拟抓取空间碎片,为未来空间环境治理机器人等验证清除空间碎片的关键技术。

日本则在研究电动系链系统移除技术。它适用于移除大型空间碎片,可装在货运飞船上,一旦系链发现目标,可依靠导航卫星逐渐靠近并抓取空间碎片。有专家认为,该技术难度较大、成本不低,且效率不高。

2028年,欧洲航天局计划发射世界第一个在轨移除空间碎片任务——太空清洁一号航天器。这是一种新型四臂垃圾收集机器人,重量不到400千克,其体外装有一个网状或机器触角状的特殊设备,可抓住并抱紧空间碎片。它将在600多千米轨道上捕获“织女星二次有效载荷适配器”,最终将其拖入大气层烧毁。如果上述试验获得成功,将为未来在轨移除空间碎片任务铺平道路。


太空清洁一号示意图

上述尝试均采用交会捕捉移除技术来抓捕空间碎片,该方法技术成熟、可靠,但成本较高。因此,各国还在尝试用激光烧蚀、离子束偏转、电磁吸附清除等技术来清除空间碎片。

烧毁是用大功率激光照射空间碎片,使其粉碎成微粒后从轨道上迅速衰落,或将小型太空垃圾直接烧毁汽化。但此法容易引起太空战争。

脱轨则是通过空间碎片自身推进、增加大气阻力(如大面积帆板或充气伞)或利用太阳光压等方法降低其速度,使其脱离原来的运行轨道,坠入大气层烧毁或转移到一条短寿命轨道上去。

激光主动移除技术则通过高能脉冲激光束照射空间碎片表面,通过外喷等离子体的反向作用力降低空间碎片速度。此技术满足主动移除空间碎片技术的各项要求,前景广阔,现正进行关键技术攻关。

移除空间碎片技术不能产生更多的空间碎片,且必须以较低成本实现。目前,大部分技术还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需要较长时间的深入探索、不断试验。比如,用泡沫金属、木质材料制造航天器,使它在重返大气时能迅速彻底燃烧化成气体。

总之,空间碎片应对与防治是一项多学科综合性长期工作,未来有望形成一个新产业。

(作者为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