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A股有机硅概念上涨,成分股华盛锂电(688353.SH)上涨15.54%,金银河(300619.SZ)上涨12.96%,远翔新材(301300.SZ)上涨11.03%,宏柏新材(605366.SH)、晨光新材(605399.SH)10CM涨停。
消息面上,近期,有机硅DMC市场价格上行。根据买化塑研究院监测,国内有机硅DMC价格已攀升至12000-12500元/吨,单日最大涨幅达1000元/吨,较11月初累计上涨超1000元/吨。这场价格反弹并非偶然,而是行业在“反内卷”共识下,供需格局深度调整的必然结果,标志着持续两年多的行业低迷期有望终结,底部反转信号日益清晰。
![]()
“反内卷”共识终结产能过剩
“这不是短期脉冲式上涨,而是行业基本面逆转的明确信号。”头部券商化工行业分析师认为,有机硅DMC价格从10月底的10500元/吨底部区间启动,短短一个月内涨幅近20%,背后是供需、成本、政策三重逻辑的共振。
价格反转的核心驱动力,源于有机硅行业酝酿已久的“供给侧革命”。2024年,国内有机硅单体产能达到335万吨,但产能利用率仅为67%,创2018年以来新低,持续的产能过剩导致行业陷入恶性竞争。2025年前三季度,有机硅DMC平均亏损额高达1204元/吨,较去年同期扩大220元/吨,全行业陷入生存危机。
生存压力下,行业“反内卷”共识终于形成。11月12日,鲁西化工牵头召开行业“救市攻坚会”,国内主要有机硅企业达成关键共识——全行业开工率统一下调30%,该措施将于12月初全面落地执行。
更具标志性的是,11月18日合盛硅业将牵头召开实控人级别会议,专门细化减产监督机制与价格协同方案。
“龙头主导+高集中度”确保了减产执行力。当前,国内有机硅行业CR6占比接近70%,其中合盛硅业以88万吨/年的产能规模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东岳硅材、新安股份等企业紧随其后。这种“一超多强”的格局使得减产政策能够高效落地,目前多家主流单体厂已集体封盘限售,企业库存水平持续回落,预售排产已排至12月中旬,挺价基础极为扎实。
供给端的另一重利好来自产能扩张周期的终结。2020年至2024年,国内有机硅中间体产能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9.71%,但2025年全年无新增产能释放,2026年规划新增产能仅10万吨,彻底扭转了产能无序扩张的局面。
价格支撑逻辑全面夯实
如果说供给收缩是价格上涨的“导火索”,那么成本支撑与需求复苏则构成了 “稳定器”。
有机硅DMC生产中,工业硅占成本比重超40%,生产1吨DMC约需0.5吨工业硅,当前工业硅价格约11000元/吨,仅此一项就为DMC提供约5700元/吨的成本支撑。
更关键的是,工业硅价格的回升预期。近期,光伏链启动去落后产能行动,17家硅料企业计划组建联合体,叠加西南地区枯水期临近导致工业硅减产,工业硅期货现货升水已达800-1000元/吨,价格底部支撑强劲。成本端的刚性支撑,彻底锁死了有机硅DMC的下行空间。
需求端的结构性增长则为价格上涨注入持久动力。据悉,国内有机硅需求在2021年至2024年实现超15%的复合增长,2025年前三季度增速进一步提升至20%。需求结构正发生深刻变革——传统建筑领域占比下降,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新兴领域成为核心引擎。
其中,新能源汽车单车有机硅用量是传统燃油车的7倍,2025年该领域消费量预计暴增44.2%;光伏组件封装胶需求同比增长19.4%,5G与AI带动的电子封装需求也攀升16.7%。
海外市场的增量同样值得期待。陶氏化学近期宣布关闭占欧洲30%产能的英国工厂,而中国有机硅产能占全球比重已达77.33%,出口替代空间显著扩大。2024年我国有机硅出口量已恢复至54.57万吨,同比增长34.2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出口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后市预期乐观,龙头企业抢得先机
对于有机硅行业的未来走势,市场已形成明确的乐观预期。
从价格维度看,当前12000-12500元/吨的价格仅为2021年历史高位的20%,考虑到全行业已连续三年亏损,价格长期低于成本线的局面不可持续。业内预计,2025年至2027年,DMC年均价有望稳定在11500-12500元/吨区间,2027年前后供需失衡矛盾将得到根本性改善。
此外,行业格局的优化将进一步强化龙头企业的优势。随着全球产能持续向中国转移,国内企业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不断提升,预计中国有机硅产能占比将从当前的77%进一步提升至 85%以上。具备全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不仅能从价格上涨中直接受益,更能在高端产品进口替代中抢占先机。
其中,合盛硅业作为工业硅与有机硅单体双龙头,全球规模领先。其煤电硅一体化带来了极致成本与能耗优势,同时向下游深加工与碳化硅等高端材料延伸,兼顾规模与技术壁垒。
新安股份是国内“硅矿—单体—终端”全链条代表,氯硅磷循环体系显著降低综合成本,终端产品矩阵丰富,海外渠道与登记证完备,适合出口导向与定制化需求。
兴发集团以磷硅协同为核心,资源与能源自给率高,下游配套齐全,在多化工品联动下抗周期能力强,适合批量采购与一体化配套。
东岳硅材聚焦高端细分,医疗级、电子级有机硅材料技术领先,深加工占比持续提升,适合对纯度与性能要求严苛的场景。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