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溪镇六乡涌曾经为黑臭河涌,经过治理后变得水清岸绿。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长远发展的必答题。一座宜居的城市,能够吸引并留住人才;一座韧性的城市,能够有效抵御风险;一座智慧的城市,能够通过技术手段破解“城市病”,提升运行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中山,正以技术赋能、制度创新与生态优先,系统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从AI员工实现“分钟级”政务响应,到集成式改革破解体制瓶颈,再到绿色发展重塑城乡风貌,一幅以人为本、可持续、有温度的城市发展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技术赋能
“AI员工”上岗,驱动政务服务“系统性优化”
深圳企业员工张敏慧常年在深中两地往返,计划在中山东区购置一套房产。她走进东区街道政务服务中心,被引导至31号窗口,与一位特殊的“AI员工”对话。短短几分钟内,她就清晰地了解到使用公积金在中山购房的具体条件、所需材料和咨询渠道。
这位AI员工是中山市首位在镇街层面投入使用的“政务服务AI专员”,平均响应时间仅0.8秒,咨询准确率稳定在80%以上。与普通的云端AI服务不同,它深度对接了市场监管、社保、医保等12个部门的业务系统,实时更新维护800余项高频服务事项。依托DeepSeek的深度思考能力,它能将复杂的政策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办事指南。
“AI通过分析高频问题,能够推动部门优化办事流程。”东区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咨询量大的业务在AI的助力下,促进了“材料瘦身”和跨部门“流程再造”,推动政务服务从分散解答向系统性优化转型。
在中山,“AI+政务服务”的基层落地正在全面铺开:基于区块链技术建成的国产政务大数据中心,已归集300多个政务系统、汇聚超60亿条数据,覆盖政务服务、征信金融、宏观经济等多个领域,为AI模型训练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环境。通过跨部门数据互联互通和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企业设立等14项高频业务实现“智能审批”,全流程办理时间压缩至2分钟以内,效率提升超过80%。
这一系列创新举措,是中山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的生动缩影。以推动深中营商环境一体化建设为契机,中山持续对标深圳先进经验,推动政务服务735项“深中通办”、1149项“湾区通办”、46项“跨境通办”。在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方面成效显著,信用指数持续位居全国前列。通过全面推进“AI+全链服务”“AI+极速导办”“AI+智能审批”等创新模式,中山正全力打造“人工智能+政务服务”新范式,推动智慧政务实现跨越式升级。
制度破局
集成式改革,激活全域发展“内生动力”
一座城市在治理中遇到的很多深层次问题,根源在于条块分割、权责不清等制度性缺陷。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打破壁垒,实现治理体系的升级。
中山坚持把改革贯穿在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近年来,大力实施“工改”“水改”“田改”“城改”“技改”“教改”“医改”等集成式改革,以及产业科技、城乡形态、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四大升级改革行动,充分激发城乡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动力、潜力。
作为不设区县的“直筒子市”,中山持续探索强镇扩权和扩权强镇改革。向镇街差异化、精准化下放权限107项、上收64项;向火炬高新区、翠亨新区、小榄镇试点下放权限43大项、77小项,有效破解镇街“小马拉大车”问题。同时深化功能区统筹镇街发展改革,推动翠亨新区、火炬高新区实现功能区和所属镇街“人员统配、机构统建、考评归一、减负增效”。
土地是制约中山发展的核心要素。中山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大力推进低效工业用地改革,以及点状供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改革,实施EOD项目,累计恢复耕地2.36万亩,构建“良田连片、村庄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的土地保护利用新格局。实施农用地统租统管,新增3个耕地“千亩方”、34个“百亩方”,农用地百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20.1万亩,鱼塘统租统管50亩以上面积约19万亩。三乡镇整合133个零散永久基本农田地块成千亩方。
镇街是中山发展的主战场。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中山跨镇街规划建设十大万亩级现代主题产业园,重点打造“小榄永宁—古镇曹二村”“黄圃镇—南头镇”等跨镇街连片现代产业园,构建产业鲜明、集约高效、优势互补的跨镇街经济片区,促进“一镇一品”“一镇多品”向“一片一品”“一片多品”转变。跨镇街片区布局污水处理厂和片区中心医院建设,推动一批重大交通、重大平台、重大项目落地见效。持续完善“大镇帮小镇、强镇带弱镇”的市域内帮扶协作机制,全面提升市域整体协调发展水平。
通过勇敢改革不断突破自我、应对新的挑战,通过良好治理维持城市稳定、增强市民获得感,是中山实现城市治理“升维”的方法论。
绿色焕新
铁腕治水筑底,描绘“城园相融”新画卷
绿色发展是城市治理的“目标导向”和“价值引领”。中山坚决打赢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排除万难、铁腕治污,把水污染治理作为最大的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与此同时,全面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全域开展见缝插绿,持续打造“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的美丽城乡。
水污染治理是中山一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中山坚持大兵团作战,抽调400多名市直机关干部下沉基层一线,日均投入参建人员超8000人,举全市之力打响治水攻坚战。截至目前,完成铺设管网6638公里,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17座,完成清淤总量992万立方米,城镇建成区已基本消除黑臭河涌,106条主干河流基本消除劣V类。今年,全市建设超百条(段)美丽河湖,沿河宜居宜业、亲水乐水的城乡风貌和水经济业态逐渐展现。
在城市面貌方面,中山大力实施田间看护房、桥下空间、立面广告、围蔽围挡、“三线”等专项整治。重点推进广澳高速、广珠西线、坦洲快线等三条高快速路沿线风貌品质提升,对沿线3200户存量农房实施“小披檐”或“平改坡”应改尽改,盘活利用高速路桥下空间近115万平方米。
公园城市建设同步发力。中山秉持“园中建城、城中有园、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理念,依托五桂山、岐江河、西江及海岸线生态本底,构建“一环三带多节点”的市域公园体系——包括环五桂山公园群、岐江河公园带、东部环湾滨海风情带、西江大河风光带,以及遍布全域的大中小公园网络,实现建成区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90%。
以“小美”促“大美”,中山深入推动“自己家园自己建自己管自己美”,累计新建农村“四小园”13339个,打造“美丽庭院”8700户,4个村获评省级“美丽庭院”示范村。同时,引导小榄、古镇、横栏、沙溪、黄圃、三角、三乡、坦洲等8个中心镇,率先建设产城融合的现代化小城,形成绿色发展纵深推进的局面。
绿色理念深度融入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制度、技术与模式的持续创新,绿色发展成为中山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采写:南都记者 吕婧
摄影:南都记者 吴进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