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航天强国建设纳入“十五五”规划,中国商业航天正迎来技术突破和产业爆发的黄金发展期。
日前,国家航天局发布了《推进商业航天高质量安全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下称《行动计划》),商业航天被纳入了国家航天发展总体布局。
太空态势感知作为太空安全的基础支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11月26日,中科星图测控正式发布“星眼”太空感知星座计划,致力于打造“太空星眼”系统,为破解太空交通管理困局提供了创新性路径,开创太空管理服务的新模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学术院长吴一戎表示,商业航天蓬勃发展,太空中的卫星和碎片急剧增长,亟需清晰的“交通指引”服务。“星眼”星座将为商业卫星运营商、政府及科研机构提供从发射入轨、在轨运行到寿命末期处置的全流程数据服务和支持,构建卫星健康管理体系,显著提升在轨任务的可靠性和成功率。
产业步入高速发展期
作为新兴产业,商业航天已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商业航天,一般指以市场化方式提供航天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涵盖火箭发射、卫星应用、太空旅游等领域。
“十五五”规划建议中,航天强国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并明确提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达到了2.3万亿元,2025年预计在2.5万亿~2.8万亿元之间;同时,商业航天良好的市场前景也吸引了更多资本投入,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融资总额突破200亿元,预计2025年全年融资额将达250亿~280亿元。
万联证券提出,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正式进入重要提速期,从可回收火箭技术持续迭代、卫星制造实现量产化,到高密度发射任务常态化落地,全产业链各环节加速贯通成熟,“技术突破”与“规模爆发”形成强力共振,助推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根据《行动计划》,到2027年,商业航天要实现产业生态高效协同、科研生产安全有序、产业规模显著壮大、创新创造活力显著增强、资源能力实现统筹建设和高效利用、行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等目标,基本实现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
为实现上述目标,《行动计划》从增强创新创造动能、高效利用能力资源、推动产业发展壮大、做好行业管理服务和加强全链条安全监管五个方面,提出了22项重点举措。
《行动计划》明确,推进产业结构优化。鼓励商业航天布局航天产业链相应环节,做强星箭制造,做大应用服务,拓展测控运营能力,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支持商业航天主体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挖掘应用新场景。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和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李金波认为,发展商业航天,加强上下游协同创新至关重要。通过协同,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重复研发和投入。例如,上游零部件供应商与中游火箭、卫星制造商紧密合作,可以根据设计需求定制化生产,提高匹配度和可靠性,减少集成测试时间和成本。下游应用方早期介入,可以使产品设计更贴合市场需求,避免资源浪费。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表示,当前商业航天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在产业关键技术有序突破的基础上,市场规模不断扩张,特别是低轨通信星座、深空探测等新兴领域有望成为行业增长点。
![]()
中科星途
完善商业卫星建设运营支持机制
《行动计划》提出,完善商业卫星建设运营支持机制。研究制定商业卫星发射、测控、在轨运行管理、转让、离轨、返回等政策制度,建立相关机制流程,促进卫星资源高效建设与运用。充分利用国有和商业监测设施、天基管控系统,建设和维护空间碎片自主编目动态数据库,开展空间碎片数据信息共享应用、空间碎片跟踪监测和风险研判,支撑商业航天器在轨碰撞预警处置、突发事件应急响应。
当前,全球卫星发射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大规模星座部署已成为主流,这标志着商业航天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然而,日益拥挤的轨道空间也带来严峻挑战,空间碎片激增,碰撞风险加剧,对太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欧洲空间局(ESA)发布的《2025年太空环境年度报告》数据称,太空碎片数量庞大且仍在增长,大于10厘米的太空碎片超过5万个,在1厘米到10厘米之间的太空碎片约有120万个,在1毫米到1厘米之间的太空碎片约有1.4亿个,这些太空碎片以每秒数公里高速运行,对航天器正常工作构成严重威胁。
“在此背景下,发展自主可控的太空感知能力,保障在轨资产安全,高效利用轨道资源,不仅是维护中国太空利益的核心需求,更是建设航天强国、参与未来太空治理的关键一环。”吴一戎说。
星图测控此次规划的“星眼”太空感知星座由156颗卫星组成,旨在构建一个覆盖全球、响应迅速的近地轨道监测网络。对在轨的卫星进行跟踪、定轨和编目,监测空间碎片,分析卫星轨道数据,预测碰撞风险,为卫星提供精准、高效的太空交通管理数据服务支持,有效应对日益加剧的太空交通拥堵与碎片风险,为航天活动提供安全保障。
吴一戎谈到,展望未来,“星眼”星座的市场化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比如,为航天器发射和在轨安全运行提供关键数据支持,助力太空环境的长期可持续性;探索面向保险公司、科研机构等第三方提供数据服务。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