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一家百人公司,想要补上具身智能行业最短的板

IP属地 中国·北京 正解局 时间:2025-11-28 14:18:38



1961年,世界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尤尼梅特”在美国通用汽车工厂上线,重复着从压铸机中取出炽热金属零件的简单动作,开启了机器人替代重复性劳动的时代。

半个多世纪后,一台具身智能机器人正端坐于麻将桌前,“双眼”扫视牌面,“双手”灵活地抓牌、理牌、判断、出牌。近三十分钟的牌局,考验的不只是技巧,更是机器人持续的观察、思考与精准操作能力。



机器人正端坐于麻将桌前打牌思考的过程

“我们是用麻将这一复杂任务,展示机器人的长程思考与灵巧操作能力。”灵初智能商务和采购负责人孟福刚道出打造麻将机器人的深意。

完成这一挑战的并非国际科技巨头,而是一家成立仅一年、团队不过百人的创业公司——灵初智能。在具身智能这片火热的新战场上,当大多数玩家为机器人“能跑会跳”而欢呼时,这家小公司却选择潜入深水区,专攻灵巧操作——这正是行业未来真正的价值高地。



具身智能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赛道之一。在近日举办的腾讯云城市峰会上,腾讯集团副总裁李强透露:“今年1至9月,中国具身智能领域投融资近200起,融资金额近300亿元。”资本的热浪背后,是市场对机器人的高度期待。特斯拉的Optimus能空手接网球,Figure在学习做家务,小鹏的PX5以仿人形态稳健行走,吸引了众多目光。

“具身智能不应只是机器,至少要实现人的部分功能。”孟福刚指出喧嚣之下的关键问题,尽管机器人在“运动”上进步显著,但若不能像人一样灵活使用工具、完成精细工作,就难以真正融入人类生产和生活场景。这意味着,在需要精细操作的“智能作业”方面,行业仍处在突破前夜。

而精细操作的瓶颈,恰恰卡在了“手”上——这在国内几乎是一片技术空白。拿笔写字、翻书、精准插拔都需要高自由度手部与触觉反馈才能完成。人手加腕部共有24个自由度,每个关节都能灵活运动。而市面上常见的灵巧手,主动自由度只有11个或6个,其余手指只能被动带动。“手机充电的精度要求达到0.01毫米,这对硬件是极大考验。”孟福刚认为,谁能攻克“手”的难题,实现灵巧操作,谁就抓住了下一个价值高地。



灵初智能商务和采购负责人孟福刚

而颇有灵巧手这一技术基因的灵初智能,选择在这片“无人区”押注未来。

CEO王启斌曾任京东机器人总裁,在硬件及商业化领域拥有超过20年的实战经验,成功主导机器人产品从定义、开发、上市再到全球化的完整商业闭环;联合创始人陈源培作为“00后”技术天才,曾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利用强化学习在真实世界同时控制双臂、双手多技能操作;公司首席科学家杨耀东,是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助理教授,2022年时,他带领华人团队获得NeurIPS 2022具身灵巧操作冠军。这个由“行业老兵+天才少年+科学家”组成的铁三角,成为灵初智能攻坚核心难题的底气所在。



要攻克“灵巧操作”,灵初智能面临算力、数据与模型的三重挑战。

具身智能的核心模型需处理视觉、语言与动作的协同任务,算力需求极大。以灵巧手执行30分钟以上的长程任务为例,训练、推理与仿真过程消耗的算力呈指数级增长,对创业公司而言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数据稀缺问题更为棘手。“真机操作数据的成本一小时高达150美金,而更高质量的人类操作数据更是极度稀缺。”孟福刚揭示了行业的残酷现实,机器人达到理想水平,至少要200万小时的数据积累。

在技术路径上,灵初选择的“大小脑”分层路线也面临新挑战。灵初智能联合创始人陈源培坦言:“如何实现大脑与小脑的高效衔接?又该如何通过强化学习提升整体操作成功率和泛化性?”

为应对这些难题,灵初智能选择与腾讯云合作。在腾讯云发布Tairos具身智能开放平台之初,双方就迅速建立合作。“双方优势互补,灵初智能强在具身算法与灵巧操作的垂直攻坚,而腾讯云提供了从底层算力到顶层AI平台的全栈能力。”孟福刚表示,合作让公司将有限资源聚焦于核心创新,而非重复“造轮子”。



灵初智能公司近期发布的创新之作——Psi R0

在算力上,腾讯云高性能计算集群(HCC)提供了强劲动力,支撑灵初智能“每三个月一次软件模型迭代”的快速研发节奏。

为了解决高质量数据稀缺的瓶颈,陈源培介绍,团队佩戴数据手套,深入便利店、物流仓库、工厂车间等场景,直接采集人类手部操作数据,再通过腾讯云Tairos平台完成从数据准备、训练、评测到部署的全流程管理,模型的训练效率不仅提升50%,还借助数据分层技术将存储成本降低70%。

针对大小脑训练的整体性问题,开源开放的Tairos平台成为破题关键。孟福刚评价:“从数据采集、任务分发到模型训练,Tairos跨业务平台的协作能力大幅提升了团队的作战效率。”此外,腾讯云领先的音视频技术还将遥操的延时压缩至100毫秒以内,为机器人的远程摇操监管奠定了基础。



当灵巧手在牌桌上赢得掌声时,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摆在整个行业面前:技术演示之外,机器人的商业化路径究竟在哪里?

基于对上百个场景的深入调研,灵初智能将重点锚定在物流行业。孟福刚解释:“中国物流有近万亿市场规模,物品类型多样、场景复杂度高,具备良好的泛化训练基础,也具备出海潜力。”在陈源培看来,物流场景中处理的商品与家庭物品高度重叠,可视为机器人进入家庭前的“理想训练场”。



在探索商业化路径的过程中,灵初智能与腾讯云的合作也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启示。腾讯云构建统一的智能中枢与云服务,为行业提供“水电煤”,让灵初智能这类创业公司能从“全栈开发”的重负中解脱,形成专业化分工、提升创新效率。这种分工协作让灵初智能找到了自己的生态定位——成为专业的“灵巧操作”解决方案提供商,与硬件厂商形成赋能共生的关系。

《中国发展报告2025》显示,具身智能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达到4000亿元,2035年突破万亿元,带动多个应用领域新质生产力跃升。资本市场也率先投下信任票,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军企业“宇树科技”启动上市流程,预示着行业正逐步走出实验室,迈向商业化落地的前夜。

面对市场升温,孟福刚保持着冷静的判断。他认为,明年下半年将有望看到一系列精细化操作落地,但大规模应用“至少还需三年”,这个预期还是建立在数据积累、算法迭代和成本下降的客观规律之上。实现规模收入尚需时间,但增长空间已经打开。灵初智能陆续获得日韩、中东地区的订单,中国具身智能技术正获得全球认可,也向行业出海探索传递了积极信号。

当灵初智能在精细化操作上不断突破,当腾讯云等科技巨头以开源生态加速行业创新,这背后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更是一个产业生态逐步走向成熟。大浪淘沙后,那些选择在最艰难处下功夫,并能清晰回答“谁为何付费”这一问题的实干者,正是推动整个行业向前的关键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