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一直是一级市场最关心的话题。11月27日,由投中信息、投中网共同主办的第19届中国投资年会·有限合伙人峰会在上海隆重召开。
作为S基金最有代表性的投资机构,盛世投资董事长姜明明表示,当前中国创投市场面临募投管退全链条挑战,核心症结在于“退”。若14万亿存量资产无法实现有效退出,在地方政府、国资财政压力较大的当下,期望其持续投入新资金支持创投行业,难度可想而知。因此,S基金通过创造流动性推动资本循环投资,对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S基金的快速发展,有源于三个关键层面的推动:
一是政策驱动。今年“国办一号文”明确提及S基金,这在国家层面支持创投、VC/PE行业发展的文件中实属罕见,也为S基金完成了高效科普。如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私募股权活跃地区,地方政府金融办在出台创业投资支持政策时,也必然会纳入S基金相关内容。
二是行业退出需求的集中释放。一方面,14万亿存量规模对应22.8万个项目,庞大的存量资产亟待盘活;另一方面,人民币基金自2009年创业板开启、2010年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后,如今陆续进入集中退出期,退出需求巨大。但与此同时,我国一级市场70%的退出依赖IPO,退出渠道相对狭窄,叠加经济调整周期的影响,多重因素共同促成了S市场的爆发。
三是市场参与主体与需求的迭代。从参与玩家来看,除了传统市场化S基金,大量国有机构、国有管理公司,尤其是保险、银行理财子公司,已将S基金作为阶段性释放盈利的重要平台和工具,积极投身其中。
同时,行业需求也从关注LP痛点转向聚焦GP痛点——民营LP的退出基本完成,而国有LP份额因涉及国有资产,需通过产交所招拍挂等程序,交易存在较大困难和不确定性。因此帮助GP筛选资产、实现退出,进而间接解决国资LP现金流与DPI问题,成为当前市场的核心诉求。
在姜明明看来,S基金是真正的长期资本与耐心资本。通过基金接续等方式解决GP痛点,S基金能让资产在基金形式中再延续5年-8年,本质上是“时间换空间、增量化存量”的有效实践。
姜明明表示,不光是LP,在国资全面进入GP的市场情况下,每一个市场化机构也需要思考:在新常态下,如何适应这个时代?基金是时代的产物,每个时代也应该有不同的基金产品。
以下是盛世投资董事长姜明明演讲实录:
非常荣幸参加投中一年一度的LP大会,这既是行业盛会,也让我们得以在年末之际,与各位分享交流一年来的工作成果与市场观点。
大家都知道,从2021年-2024年,整个行业始终处于调整周期。根据行业数据,2021年行业发展达到顶峰,2022年-2024年这三年间,无论是基金募集数量、投资活跃程度,还是基金备案金额,均呈现连续下降态势。不过,今年得益于二级市场的好转,其传导效应已逐步惠及一级市场,预计全年市场投资活跃度、基金数量都有望实现回升。
值得关注的是,一级市场基金存量规模依然庞大,截至去年年底已接近14万亿。即便在行业活跃度不高的背景下,S基金却逆势成为“一枝独秀”——成交金额、交易数量及增长比例均创下行业新高。统计数据显示,成交量同比增长近50%,成交金额更是突破千亿大关,这构成了我们今天探讨S基金的重要基础。
S基金的快速发展,主要源于三个关键层面的推动:
首先,政策驱动。今年“国办一号文”明确提及S基金,这在国家层面支持创投、VC/PE行业发展的文件中实属罕见,也为S基金完成了高效科普。如今与各级政府、国资领导交流时,已无需再解释“什么是S基金”,政策共识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私募股权活跃地区,地方政府金融办在出台创业投资支持政策时,必然会纳入S基金相关内容。
其次,行业退出需求的集中释放。一方面,14万亿存量规模对应22.8万个项目,庞大的存量资产亟待盘活;另一方面,人民币基金自2009年创业板开启、2010年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后,如今已陆续进入集中退出期,退出需求巨大。但与此同时,我国一级市场70%的退出依赖IPO,退出渠道相对狭窄,叠加经济调整周期的影响,多重因素共同促成了S市场的爆发。
最后,市场参与主体与需求的迭代。从参与玩家来看,除了传统市场化S基金,大量国有机构、国有管理公司,尤其是保险、银行理财子公司,已将S基金作为阶段性释放盈利的重要平台和工具,积极投身其中。从退出逻辑演进来看,行业经历了三个阶段:2018年前后聚焦民营LP份额退出的第一阶段;随后进入关注GP资产包的第二阶段;今年显著趋势是,市场已转向“核心资产导向”的第三阶段。
同时,行业需求也从关注LP痛点转向聚焦GP痛点——民营LP的退出已基本完成,而国有LP份额因涉及国有资产,需通过产交所招拍挂等程序,交易存在较大困难和不确定性,因此帮助GP筛选资产、实现退出,进而间接解决国资LP现金流与DPI问题,成为当前市场的核心诉求。
作为业内人士,大家都清楚S基金本身是优质的资产配置工具和平台,既能吸引更长期稳定的资本,又能为整个市场创造流动性。当前,中国创投市场面临募投管退全链条挑战,核心症结在于“退”。若14万亿存量资产无法实现有效退出,在地方政府、国资财政压力较大的当下,期望其持续投入新资金支持创投行业,难度可想而知。因此,S基金通过创造流动性推动资本循环投资,对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我此前在其他峰会也提到,相较于市场热议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S基金才是真正的长期资本与耐心资本。通过基金接续等方式解决GP痛点,S基金能让资产在基金形式中再延续5年-8年,本质上是“时间换空间、增量化存量”的有效实践。
盛世投资是中国最早以市场化方式运作母基金的机构,2010年在北京成立,今年恰逢15周年。过去15年,我们最多时管理着20多个地方政府引导基金,通过引导基金形成超1000亿管理规模,截至去年年底,实际投出规模超600亿,当前仍在管100多只基金。在私募股权与母基金领域,我们累计投资400多个基金,底层资产(含直投)覆盖约7000个项目,投资的广度与深度在行业内处于前列,这也成为我们开展S基金业务的核心基础。
15年来,我们通过投资、尽调及持续更新,沉淀了完善的数据库,如今无论是哪个行业、哪个阶段的基金,通过数据库比对,都能快速精准判断其发展水平。
盛世投资也是中国当之无愧的S基金先行者。早在2008年,我们便关注到PSD策略;2010年创业后,2011年就联合政府发起了中国第一只PSD基金;实践证明,若能将PSD策略有效运用,完全可以获得超越行业平均水平的回报率。从2011年到2018年,我们累计完成20多个Case Fund SPV的LP份额承接;我们S基金平台成立后,又在业内率先完成多个第一及创新交易模式,第一个做基金份额二次转让、第一个做前后端交易、完成第一个人民币基金接续、第一单S要约收购。
今年,我们更是尝试第一期S基金的整体接续(即“S的S”),回应了国资LP、保险机构对“承接资产后续退出”的核心关切——只要证明承接的是优质资产、具备市场价值,就一定能实现有效退出。
截至目前,盛世投资累计完成S交易50多单,交易数量位居行业前列,管理规模(含基金与专户)接近50亿。我们将当前中国S交易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追求纯粹财务回报的“交易型S”;另一类是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盘活区域存量资产的“功能性S”。今年,江苏、安徽、四川等多地国资成立的S基金,多聚焦区域需求,我们也在过程中提供赋能支持。
在产品布局上,我们的S产品体系已相当丰富,涵盖基金、专户、存量托管、SPV等多种形式。今年,我们在探索将S资产与上市公司并购相结合,核心目标仍是实现接续资产的有效退出。无论采用何种产品与策略,盛世投资始终以S基金为核心工具,盘活一级市场存量资产,助力提升行业流动性。
关于“什么样的团队能做好S基金”,我总结了四个核心要素:一是丰富的母基金管理经验,S基金本质上是母基金的投资策略,缺乏长期母基金积累的机构,容易陷入机会主义打法;二是底层资产研判能力,我们的S基金团队虽出身母基金,但均具备直投项目背景,能对底层资产做出精准判断;三是复杂交易结构设计能力,S基金是极度非标的产品,对交易结构设计的专业性要求极高;四是体制机制优势,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这一优势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成立15年来,盛世投资始终致力于成为S基金的先行者、领先者与布道者。当前,一级市场已全面进入“国资时代”,不仅LP层面国资占比持续提升,GP市场也迎来国资的全面入局。在此背景下,我常与团队探讨:基金是时代的产物,每个时代都应有适配的基金产品。对于市场化机构而言,如何在新常态下实现转型适配,也是必须深入思考的核心命题。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