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千亿级市场“蓝海”已现!人形机器人“选手”首次亮相国家级技术技能赛场,工业、家庭场景将率先应用

IP属地 中国·北京 华夏时报 时间:2025-11-28 18:15:22


本报记者刘诗萌 重庆摄影报道

你能想象,当清晨你睁开惺忪的睡眼,按下闹钟想再睡五分钟的时候,厨房里一个人形机器人正在为你煎蛋、炸馒头片,顺便倒好一杯热腾腾的牛奶吗?这样的情景过去只能在科幻电影里看到,而未来却有可能大批地出现在我们生活里。

11月26—28日,以“产才融合·技能报国”为主题的第三届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决赛在重庆举办。此次大赛首次设立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赛项,聚焦高端装备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前沿领域,考验选手们在真实工业场景中对人形机器人系统的调试能力。

在人形机器人逐渐走进车间、产线的同时,消费级市场也正在打开。26日,工信部等六部委发布了《关于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在消费品全行业全领域全过程应用,推广生成式人工智能、3D数字化设计等新工具,还明确到2027年形成3个万亿级消费领域和10个千亿级消费热点。

“现在中国市场一年应用的工业机器人大约是50万台,但是如果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那就不是几十万台的量了。全国几亿个家庭,即使有10%的家庭用到了机器人,可能就是几千万台,比工业机器人应用数量级更大。”比赛期间,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李瑞峰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让工业机器人更“聪明”

作为工信领域唯一的国家一类赛事活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自创办以来,一直在不断推动产才融合。首届大赛于2022年举行,设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集成电路EDA 开发应用和工业大数据算法3个赛项。第二届大赛设汽车芯片开发应用、工业大数据算法、5G+虚拟现实开发应用和工业互联网安全4个赛项。而本届大赛的赛项增加到了6个,首次设立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工业机器人领域等新赛项,体现了前沿技术的融合发展。

其中,为破解现阶段人形机器人在工业落地中的适配难题,此次比赛新设立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赛项,将人形机器人首次应用在工业场景,首次引入自然语言处理、视觉语言模型(VLA)、语音识别与合成等前沿AI技术,实现单一人形机器人平台即可完成巡检、操作、搬运、分拣等多种工作,让工业机器人更“聪明”。

这一赛项分职工组和学生组职业技能场,以及特设了学生组创新场,比赛内容不尽相同。2022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教师组冠军、山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智能制造系一体化教师杨晋博向记者介绍了此次赛项与首届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的不同之处:2022年比赛的时候,只有一套由一个六轴机器人、一个协作机器人和一个AGV移动机器人组成的设备,任务是在4个小时之内完成整个设备的安装、调试、编程,最终达到生产任务;而今年,协作机器人和AGV移动机器人已经去掉了,只留下六轴机器人,但是新加入了云平台,选手同样需要在4个小时之内,完成机器人编程、算法编程、调度编程、可视化界面编程,让机械臂通过视觉定位信息抓取物体来进行装配检测,同时通过边缘计算技术在云平台上完成对整个设备与生产过程的调度与控制、数据检测和数据分析,“这和企业当中的实际生产是一模一样的。”他说。

人形机器人“选手”登场

学生组创新场则引入了人形机器人“选手”,模拟了未来智能工厂人机协作的真实场景,要求在一个半小时内完成自主导航与避障、物体精确抓取与放置、危险品重复稳定搬运、多类型零件识别分拣等多项任务。



学生组创新场冠军团队成员之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动化学院大二学生张传祺告诉记者,一般表演型机器人只需要在平整路面上行走,但是工业级机器人要克服机器人在实际工业场景中的问题,工业场景路面凹凸不平,环境复杂,这需要机器人有能够柔性作业、跨障的能力。在比赛中,他和另外两名团队成员一开始也遇到机器人在一个比较狭窄的直角弯处撞墙的问题,经过现场不断调试改正,把偏差控制调整到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后,最终顺利通过。“我觉得人形机器人在未来是非常有潜力的,无论是走入我们的生活还是实际应用到工业场景中,既然已经做成人形,我觉得它的最终归宿应该是能够一定程度上替代人的工作。”他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第三届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副主任刘明亮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这一赛项有三大亮点:首先是创新场景应用,首次将人形机器人落地工业场景,可完成巡检、操作、搬运等多种工作,且赛项任务与地方产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同时设立学生组创新场,促进智力与技术资源融合;其次是聚焦核心技术,接入开源大模型、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工业机器人从“执行”向“理解与交互”升级;最后是构建特色技术体系,通过“人机结合、数实结合、具身结合”三重融合与关键技术深度融入,模拟未来智能工厂真实场景,搭建技术交流平台。在产业层面,将为智能工业机器人技术研发、应用推广提供示范,加速技术落地与产业转化,助力智能制造提质增效,同时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适配落地。

从生产到家庭场景

而除了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工业场景外,市场更为广阔的消费级机器人也成为各大人形机器人厂商眼中的“蓝海”。

记者注意到,目前全球市场上消费级机器人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如OpenAI投资的机器人公司1X Technologies去年就推出了家用机器人NEO Beta,可以既可以简单地打扫、整理,也可以开门迎客、搬重物。Figure公司近期推出的Figure03也能完成端菜、洗碗、浇花、叠衣服等日常家务等等。而在国内,松延动力、加速进化等知名人形机器人厂商也在研发面向教育等场景的消费级机器人。

在李瑞峰看来,未来五年人形机器人实际最有可能的应用是两个领域,一个是在制造业的一些场景里替代部分人的劳动,和传统工业机器人进行差异化、多样性的制造应用融合;另一个是进入到助老等公共服务的场景。“在一些复杂的场景当中去与人交互和交流,帮助人去分担一些劳动,做一些服务,这是真正能够把人形机器人的优势发挥出来的地方,也是我们追求的更高的目标”。

他表示,如今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需要大量提供陪伴陪护、助老助残服务的机器人。虽然之前单一机器人也能做到扫地、送东西,但是未来更希望有一些具备综合能力的人形机器人能够从事这一类工作,一方面可以在情感上陪伴人类,和人类交流,另一方面同时也能替代人类在家庭或公共环境中从事一些体力劳动。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近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5.15亿,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人工智能终端新产品竞相涌现。在拓展“人工智能+健康养老”场景方面,将实施“人工智能+老年用品”行动,发展康复辅具、健康监测产品、人形机器人等“AI智能体”,实现从“机械照护”到“温情陪伴”的转变。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