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讯(记者 严沁雯)大行难觅5年大额存单、中小银行下架5年期定存产品、3年期5年期存款利率倒挂长期存款产品的退潮趋势蔓延之际,一向以激进揽储形象示人的民营银行亦受影响。
以往打开手机银行就能直接看到高利率存款产品宣传,现在找合意的存款已变得困难。继民营银行接连下调存款产品利率后,有民营银行线上全期限存款产品已显示因售罄而无法购买。
App全期限定存售罄,24年息差降近2个百分点
近日,蓝海银行App显示,该行名为蓝宝宝的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及5年期定期存款均被标上售罄标识,无法购买。7天通知存款亦处于售罄状态。处于在售状态存款产品的仅余3个月及6个月的美元定期。
蓝海银行App
记者就此咨询蓝海银行在线客服,对方表示,蓝宝宝定期3年-5年期产品暂时没有额度。而蓝宝宝2个月-3个月期产品额度每日零点更新,目前额度较少。
另有蓝海银行工作人员给出的解释为,根据监管要求,该行存款仅针对山东省内用户开放售卖,故省外用户无法在手机银行App查看到部分存款产品。
事实上,在此番额度告急之前,蓝海银行已对多款存款产品进行过调整。据该行App显示,今年以来,关于存款产品利率调整的公告便有十余条。
最近一次对人民币存款产品的调整公告在10月16日,该行发布公告称,自11月1日起,蓝海银行蓝贝贝A7天、蓝贝贝B7天、蓝贝贝1号产品利率将调整至1.25%。据悉,蓝贝贝是蓝海银行推出的一款创新型存款产品,因收益较高一度受到关注。
蓝海银行蓝宝宝产品亦经历多轮降息。以5年期定期存款为例,今年2月,该款产品的利率还是2.45%(当前显示为2%)。
在息差收窄压力下,当前银行普遍加强了对负债端的管理,比如降息、压降高成本长期定期存款等,以降低付息成本。业内人士指出。
蓝海银行年报显示,近年来该行息差收窄幅度明显。截至2024年末,蓝海银行净息差为2.35%,较2023年的4.34%下滑了1.99个百分点。
以上折射出民营银行的净息差现状虽然仍保持较高水平,但整体却呈下滑趋势,这与其他类型银行息差企稳的情况形成对比。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1.42%,与上一季度持平。分机构类型看,国有大行、股份行及城农商行、外资行基本与二季度持平或微升;而民营银行净息差则由二季度的3.91%下降8个基点至3.83%。在更早的一季度,民营银行净息差为3.95%。
息差收窄之际,蓝海银行业绩亦出现波动。2024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4.52亿元,同比下滑39.42%;实现净利润4.15亿元,同比下滑47.86%。
值得一提的是,与此前对比,近年蓝海银行面临存贷两端增长压力。2023年,该行存贷规模均取得增长。而2024年报显示,蓝海银行各项贷款余额372.39亿元,各项存款余额408.40亿元。较上一年的399.57亿元和434.04亿元分别下滑6.8%和5.8%。
展业依赖助贷?新规后面临挑战
相较于国有大行等传统商业银行,大部分民营银行受限于一行一店、品牌形象等限制,揽存处于弱势。因此,高息揽储一直是其吸引客户的方式之一。
之所以有能力付出更高的代价,在于民营银行业务的特殊性更集中于零售业务,能够拉大放贷利率与存款利率间的差距。与此同时,为了实现差异化竞争,部分民营银行会寻找传统商业银行无法覆盖的客户,比如下沉市场,提升了议价空间。
在以往民营银行展业过程中,助贷业务构成了大部分民营银行主要的资产来源。助贷平台具有流量与技术优势,可以帮助民营银行解决其获客与风控等问题。受益于此,不少民营银行在过去业务一度迅猛扩张。
目前,在19家民营银行中有至少15家披露了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机构名单。蓝海银行亦在官网披露了相关名单,包括36家平台运营机构,以及36家增信服务机构。72家总合作机构数量在已披露名单的民营银行中居于前列。
在业内人士看来,助贷新规的落地,对较多依赖第三方流量的民营银行而言,意味着较大的转型压力。
新规落地之前部分民营银行还有机会吸收高收益资产,但随着监管趋严,生存空间会逐步缩窄。有行业人士指出。
同时,由于部分民营银行获客高度依赖助贷平台的流量,利润还可能被挤压。民营银行净息差看上去很高,但其实背后的隐性费用并不低。
当资产端收益不佳,压力传导至负债端,这也是民营银行调整存款产品的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并非所有民营银行线上存款产品有明显调整。记者随机查阅了几家民营银行的手机银行App,5年期、3年期存款依旧有售,部分存款产品利率在2%以上。不过,部分民营银行3年期及5年期存款利率呈持平甚至倒挂状态:对比长期定存,更短期的定存是部分民营银行更希望客户购买的产品。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