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荷兰为何悍然掠夺安世半导体?意在觊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芯片命脉。
安世能成为全球EV供应链不可替代的王者,是中方数年战略布局的成果,守护安世,也就是守护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未来。
一场针对中国核心高科技资产的争夺战已拉开序幕。2025年9月30日,荷兰经济部以一纸行政令,启动对闻泰科技所持安世半导体控制权的剥夺程序,全面冻结后者在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知识产权、业务运营及人事权限,切断了中方股东的正常治理通道。
短短一周后,阿姆斯特丹企业法庭在程序存疑、未充分听取中方陈述的情况下作出紧急裁定:暂停中方董事职务,将中方所持股份几乎全部置于托管状态,仅保留象征性的1股。荷兰政府借助司法外衣,完成了对安世实际控制权的全面转移。
直至11月,在供应链震荡与国际舆论压力下,荷方提出“暂停”行政令,却未真正触及控制权归属问题。中方对安世的合法控制权至今未能恢复。这一系列时间节点清晰表明,荷兰的干预绝非临时起意,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精准掠夺,其觊觎的核心,正是安世半导体在全球车规半导体领域无可替代的统治力。
对中国而言,坚决要求归还安世控制权,本质上就是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守护住赖以生存的“芯片生命线”。
安世之强:全球车规半导体的核心竞争力
荷兰的激进举措,从反面印证了安世半导体的战略价值。这家中资控股、总部位于荷兰的企业,早已不是2018年闻泰科技收购前濒临亏损的“困境企业”,而是成长为全球车规半导体领域的绝对王者。荷兰政府不惜打破市场规则悍然出手,恰恰是因为安世的强大已成为其无法忽视的战略资产。
这种实力,体现在安世从市场地位到技术壁垒的全维度统治力上。
在闻泰历时三年、投入超300亿元的全面收购与持续培育下,安世实现了跨越式成长。2020年,其营收达98.9亿元人民币,2022年攀升至160.01亿元;毛利率从2020年的27.16%提升至2022年的42.4%,2025年第三季度净利润创下7.24亿元新高。市场排名也从2019年全球功率分立器件第11位,跃升至2024年第3位,在中国市场持续位居第一,并在小信号二极管/晶体管、ESD保护器件等细分领域实现全球出货量第一。
如今,安世已发展成为真正的“车规半导体巨头”。其年产超过1000亿件核心产品,产能约占全球半导体年总产量的9.7%,每辆车平均搭载约600件其产品,在车规级MOSFET领域更占据全球40%的市场份额。大众、宝马、奔驰、特斯拉等全球汽车巨头,以及博世等顶级Tier1供应商,均将其列为关键合作伙伴。
安世在全球车规半导体领域的统治力,并非源于偶然,而是建立在认证、产能、技术和市场格局共同构筑的四大壁垒之上。这些壁垒相互交织,形成了新进入者难以逾越的护城河,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不可替代性。
认证壁垒:车规级半导体需通过ISO26262、PPAP、AEC-Q101等一系列严苛认证,周期长达1–2年。安世已深度嵌入博世、大陆等Tier1供应链,并随其产品进入宝马、奔驰等整车体系。汽车电子设计周期长达3–5年,一旦选定供应商,更换成本极高,形成“长期绑定”的产业惯性。产能壁垒:安世在全球车规功率器件中占据核心份额,其供应缺口短期内难以填补。中小厂商缺乏技术与规模,大厂新建产能亦需3–5年周期,行业对其依赖持续强化。技术壁垒:安世在封装技术上实现关键突破,其LFPAK无损耗封装及铜夹片方案,显著提升导热效率与可靠性,解决了传统键合线易脱落的问题。在SiC、GaN等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封装技术更成为性能决定因素,安世在此持续领先。市场格局壁垒:全球车规芯片市场长期由英飞凌、安森美等主导。若不将中资控股的安世计入,中国在高性能车规芯片领域的市占率不足5%。国内厂商如华润微、扬杰科技等,目前仍主要集中于中低压非关键部件,尚难在车规级MOSFET等核心领域实现系统性替代。
市调机构YoleGroup分析师MilanRosina博士曾言,安世的产品线几乎覆盖功率电子主要应用领域,对其运营的任何调整,都将牵动全球供应链的神经。
中国EV产业“生存之战”
荷兰政府的干预逻辑已经十分清晰。扼住安世这个“芯片咽喉”,就能切断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核心芯片供应,进而绞杀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全球竞争力。
这一逻辑的背后,正是安世对中国EV产业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赛道,而车规级半导体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从电池管理系统到电机驱动系统,每一个核心部件都离不开功率半导体的支撑。安世作为“车规半导体王者”,其供应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能安全与技术升级。当荷兰的行政干预导致安世运营受阻时,不仅欧美日汽车制造业首当其冲,国内新能源车企的供应链安全也已拉响警报。
荷兰的战略目标明确,试图将安世中国彻底排除出局,构建“去中国化”的供应链闭环。最新动向显示,安世荷兰正积极在东南亚寻找封测替代供应商,并计划投资扩大马来西亚、菲律宾产能,旨在摆脱对中国后段产能的依赖。一旦荷兰借拖延战术完成供应链重构,将完全掌握主导权。届时,荷方可能发动知识产权诉讼,阻断安世中国的产品销售,使其陷入“无芯片可卖”的困境。即便诉讼未果,漫长的司法程序也足以促使全球车企转投英飞凌、安森美等国际供应商,导致中国丧失车规半导体领军企业,全球竞争格局进一步恶化。
若中方彻底失去对安世的控制权,中国EV产业将再次陷入“芯片卡脖子”的困境。要么依赖海外供应商支付高昂成本,要么因芯片短缺限制产能扩张,这无疑会让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竞争中的优势大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安世“中资控股、欧洲落地”的独特属性,为中国半导体产业搭建了关键的“桥梁”。它既让中国企业掌握了车规半导体的核心技术与市场资源,又为国产芯片产业提供了学习追赶的标杆,加速了国内半导体产业的成熟。这种技术叠加市场的双重价值,决定了安世绝非普通的商业资产,而是关系到产业安全的战略屏障。
从2025年9月的行政令发难,到10月的司法裁定夺权,再到11月的“暂停令”避重就轻,荷兰政府的一系列操作,始终围绕“夺取安世控制权”这一核心目标。
但只要安世的强大基因没有改变,中国守护这一核心资产的决心就不会动摇。安世之强,是中国企业历经数年战略布局与市场运作的成果,是合法合规的商业收获,理应受到国际规则的保护;而守护安世,本质上是守护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守护中国在全球高端制造业中的话语权。
这场控制权之争,既是对安世市场价值的认可,也是对中国产业竞争力的考验。唯有坚持以实力为基,依托全球供应链的共同利益诉求,持续推动国际磋商与合作,才能最终让安世的控制权回归正轨,为中国EV产业的持续发展筑牢“芯片防线”。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