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图|视觉中国
近日有消息称,美国政府正考虑批准英伟达向中国出售H200人工智能芯片,持续两年的对华高端芯片禁令可能就此出现松动。从严苛禁令到潜在松动,这种反复刺激的背后,国产芯片产业崛起的大趋势已无法阻挡。但禁令反复之下,市场跌宕起伏的程度也会被放大。在科技博弈和AI变革的双重驱动下,芯片产业“危”与“机”并存,投资者该如何抉择?
重仓押注还是稳健布局?
其实,两年前发布的H200芯片已经不是英伟达最先进的芯片了。此前美国政府只允许出售“阉割版”H20芯片。由于H20性能阉割且性价比不高,加之供应链不确定性,促使中国客户加速转向国产方案。
这种一边禁令又一边“放开阉割版”之下,反而让英伟达在中国AI芯片市场原本的统治地位拱手让给了中国企业。没有禁令,国产企业就难有表现的机会;禁令过严,国内产业暂时的需求又难以满足。这种“禁令反复”与“产业突破”并存的局面,反而构成了一个难得的“窗口期”。
英伟达在H200之上,还有B200、B300等更高端型号。虽然英伟达高端芯片有巨大优势,但美国此前不仅禁了H200,更禁了B200/B300,这反而给中国在高端领域被迫自主研发提供了更强的动力和更明确的目标。
B300的内存从8—Hi(8层堆叠)升级到12—Hi HBM3E,每个GPU的HBM容量增加到288GB,浮点运算性能比B200高50%。在大模型竞赛中,性能差异导致的毛利差异还会进一步放大,只有最具能力和差异化的模型才能够收取显著的溢价。据了解,一些头部模型的毛利率超过70%,而落后模型毛利率则低于20%。
性能领先一步,毛利可能会领先五步、十步!股票市场表现更会千差万别、高下立分。
不仅是单个芯片的性能竞赛,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格局也正在因高端算力需求而深刻重塑。目前,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都在竞逐高端算力需求而调整产线供应。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三大存储巨头纷纷将产能转向HBM和DDR5高端产品且供不应求,DDR4等传统产品供应紧张。
摩根士丹利指出,过去六个月NAND 现货价格上涨约50%,DRAM 现货更暴涨300%,涨势远高于2016—2018年存储长周期的涨幅。TrendForce也表示,2025年第四季度DRAM合约价对比去年同期上扬逾75%。
这一轮芯片周期上行叠加国产技术突破,为中国芯片企业提供了绝佳的量价齐升机遇,这一点在资本市场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年初至今,上证科创板芯片指数具备较为亮眼的上涨表现。据Wind数据,2025年初至今,科创芯片指数上涨55.9%,科创板50指数上涨37.6%,上证指数上涨19.1%,科创芯片指数相较科创板50与大盘指数具备显著超额收益。
摩根士丹利日前预测,今年科技巨头在AI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将达到4000亿美元。由此催生了对AI用最新存储芯片的海量需求。有测算显示,单台AI服务器的DRAM需求是普通服务器的8倍,NAND需求是3倍。这还仅仅是内存和存储类芯片的需求。
中国作为全球AI发展最重要的两大阵地之一,本身就拥有极其庞大且仍在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这片肥沃的土壤,无疑为诞生新一代芯片小巨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市场越大,也意味着风浪会越大。
面对这种史诗级的产业机遇和伴随而来的高波动,普通投资者若想分享“中国芯”崛起的时代红利,重仓押注单一企业的风险性过大,通过指数化工具进行稳健布局其实更容易把握机遇。
近期就有16只聚焦硬科技方向的公募基金产品获批,为投资者提供了通过分散化投资,把握中国芯片产业黄金发展期整体性机遇的便捷途径。其中,易方达基金旗下有三只产品,分别是易方达上证科创板芯片ETF、易方达上证科创板芯片设计主题ETF,和正在发行中的易方达中证科创创业人工智能ETF。
关注整片森林,而非某一棵大树
最近,华为新一代旗舰Mate80系列手机的发布,众多技术突破再次令人瞩目。Mate80系列的技术突破,离不开芯片与半导体供应链各环节企业的协同支撑。
这条庞大而复杂的供应链体系,既包含了在各自细分领域拥有高技术壁垒的龙头企业,也有凭借出色服务、多元化布局而获得高业绩弹性的供应商。只关注其中一两家企业,很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错失大势,或承担不必要的个股风险。
事实上,芯片产业具有显著的周期性波动特征,个股投资面临着“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困境。产业链的深度与广度意味着,即使是行业龙头,也可能因某一环节的卡脖子或市场需求变化而面临挑战。
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背后,是多重要素共同构筑的丰饶土壤:中国正在建立独立自主的AI生态系统,从通用大模型到垂直应用层全面开花;政策端持续加码,“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芯片产业将以突破制造瓶颈为核心目标,全链条推进集成电路领域攻关,力争取得决定性突破。消费端,中国拥有堪称全球最大、层次最丰富的芯片需求市场。更关键的是,14亿人口培育出的庞大技术消费群体,为创新提供了快速的试错和迭代空间。
这种“全产业链协同+全市场覆盖”的组合,正是中国芯片产业最独特的优势——它不依赖某一家企业的命运,而是根植于整个生态系统的韧性与活力。
在这样的森林里,成长为参天巨木的机会,会有很多。
其实美股也一样,英伟达并不是唯一的大树。现在训练顶尖大模型,并不是非英伟达GPU不可,meta和Anthropic都在考虑采购谷歌的TPU芯片。据国信证券测算,谷歌的TPU v6e在单位算力资金投入(TOPS/美元)上已经与英伟达的Blackwell接近。
对于国内产业和市场而言,一定是在波动里寻找机会,在压力中形成突破。
对于华为Mate80系列旗舰手机而言,或许,更值得夸奖的不是性能提升,而是成本降低。在2025年存储芯片、闪存集体涨价,Mate80系列能够做到起售价相比上一代800、500元的降价,绝不只是定价策略上让利,而是靠自研技术与供应链整合降本带来的底气——比如麒麟芯片良率优化、鸿蒙系统降低授权成本等。
领军企业的突破,也反向利好整个产业链的提升,为芯片、材料、通信、软件等多个细分领域带来明确增长机遇,持续激活产业链创新活力。
美国作为AI技术的前沿阵地,其巨头公司持续投资,形成巨大的芯片需求。中国无论国家层面还是民间资本,同样在大量投入AI领域。
在2025年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吴泳铭就表示,不仅原定的未来三年3800亿元投入正积极推进,还会追加更多的投资,用于建设云计算和AI基础设施。他预测,到2032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提升10倍,这意味着算力投入将几何级增长。头部科技企业巨幅增加AI算力基础设施投入,也带动服务器、芯片、光模块、数据中心IDC、温控节能等上游硬件产业链的需求,这也会强化市场对AI算力、芯片等板块长期成长空间的预期。
这意味着中国本土的AI发展也将带来巨大的芯片需求,为国产芯片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哪怕面对先进制程的制约,现在市场上的众多企业也有3D存算集成、硅光模块集成、Chiplet多芯整合等创新设计+先进封装技术,在有限的条件下去一步步突破、优化、迭代。
在这样一个芯片产业链长、技术迭代快的大市场里,个股选择难度极大。因此,站在更宏观的“森林视角”进行布局,是穿越周期、规避风险的明智之举。
在配置哲学上,投资者可以考虑以易方达上证科创板芯片指数基金(A/C:020670/020671)精准捕捉芯片产业的爆发性增长;同时,辅以A500ETF易方达(159361)等宽基产品,通过其广泛的行业配置,在享受科技成长红利的同时,增强投资组合的整体稳健性,有效应对市场风格切换,对于有养老投资需求的长期主义者,还可以关注A500ETF易方达对应联接基金的Y份额(022930),以更具优势的费率结构,长期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
本内容由作者授权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虎嗅立场。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touga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810980.html?f=wyxwapp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