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网络游戏 » 正文

《黑神话:悟空》全球销量破千万套 巧译中华文化受好评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李娜 中国新闻网 时间:2024-08-24 19:35:22

中新社重庆8月24日电 (梁钦卿)连日来,中国国产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在全球引发“西游热”。截至23日21时,黑神话:悟空全平台销量已超过1000万套,全平台最高同时在线人数300万人。该游戏发售不到4天就破千万销量,这样的成绩不仅在中国国产游戏历史上尚属首次,放眼全球也屈指可数。

截至8月23日21时,黑神话:悟空全平台销量超过1000万套。(黑神话:悟空官方账号截图)

游戏发售后,许多巧妙的翻译引发业界热议与赞赏。比如,“妖怪”一词被翻译为“Yao Guai”,“金箍棒”也直译为“Jin Gu Bang”,这样的案例在游戏中还有很多。

从事翻译行业的“90后”侯娇娇是一位资深游戏玩家,自从黑神话:悟空上线以来已玩了十余个小时。她告诉记者,游戏里不少翻译都做得很讲究,比如游戏英文名,制作方把“悟空”直译为Wu Kong,而不是Monkey King,更能体现角色背后的中华文化特色。“就像我曾经背英语单词,面对一个陌生词汇,就会去查资料了解这个词的内在意思,进而去了解一种文化。”

此前,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在受访时就表示,在翻译某些角色时会发现特别困难,遇到这种情况会停下来先去想能不能去搬海外现成的、容易理解的概念,发现并不完全适用。那些在中国文化里独有且只指向某一个体的名词,就会用到拼音发音,最典型的就是“悟空(Wu Kong)”。

重庆出版集团青少分社社长、总编辑林郁虽是游戏“外行”,但对该游戏也有所耳闻。她告诉中新社记者,通过拼音翻译能将中国独特的文化概念直接与国际观众沟通,使他们能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形象。比如“妖怪”,在中华文化中不仅是一种生物,更是承载着历史、传说与地方特色的符号。“这一翻译选择既保留了原词的音韵美,又有效减少可能产生的误解,让观众理解角色的同时展现作品趣味性。”

不过,她也认为,本地化最重要的还是需做到“信达雅”,面向海外群体,游戏不仅要在直译方面下工夫,也要注重意译工作,只有两种方式相结合,才能更好帮助玩家理解内容、了解文化。(完)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