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当今的工业漆市场中,跟风情况屡见不鲜,成为该领域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善的工业产品体系,有着无与伦比的巨量市场和完整闭环,如果说哪个国家在制造业方面能够完全与中国脱钩,相信并不多。经历了改革开放多年发展后,中国制造深刻影响着全球市场。因此,包括外资和内资的众多工业漆品牌都想从中分一杯羹。
如果当某种类型的工业漆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一定成功并获得广泛关注后,众多企业便会纷纷效仿,迅速跟进并推出类似产品。例如,在环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水性工业漆因具有环保、低污染等优势而逐渐受到市场青睐。于是,大量企业不管自身技术是否成熟、研发能力是否匹配,都一窝蜂投入到水性工业漆的生产中。一时间,市场上水性工业漆的品牌和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不乏一些仅仅是为了跟风而仓促上阵的企业,它们的产品质量和性能参差不齐。
这种跟风现象的产生,背后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市场的示范效应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旦有企业凭借某一款工业漆产品打开市场、获得利润,其他企业便会将其视为成功的范例,渴望通过复制这种模式来分一杯羹,从而忽视了自身的特色与优势以及市场的实际需求差异。
其次,部分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和长远的战略规划,它们不善于通过自主研发和创新来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而是选择走捷径,跟风已有的成功产品,试图在短期内获取经济效益,却未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饱和度和竞争的激烈程度。
再者,信息的快速传播也加剧了跟风的趋势。在互联网时代,市场上的新产品和热门趋势能够迅速传播开来,企业很容易获取到这些信息,并且在没有充分调研和准备的情况下就盲目跟风进入相关领域。
当众多企业都投入到某一类环保型工业漆的生产中时,会使得这类产品的市场供应量增加,产品价格可能会因竞争而逐渐降低,从而让更多应用端有机会接触和使用到这些产品,推动整个行业向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虽说这种跟风在一定程度上也许促进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和普及,但与此同时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最直接的体现是,跟风现象导致市场同质化严重,大量相似的产品充斥市场,在缺乏差异化的竞争下,企业之间只能通过价格战来争夺客户,这不仅会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还可能影响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从建筑涂料到工业涂料,低价竞争正在逐步消耗掉企业用心做好产品的耐心,留给应用端的将是不良产品。
我们以钢结构为例,当碰上要求不高的钢结构项目(最终在工地现场面漆也不上的),只是前期在钢构厂里上完底漆就算,至于产品耐候、返锈等指标压根就不看重的这类项目,很容易造成钢构厂拿着超低价钢构漆来完成任务。更甚者,还有拿着建筑涂料来涂刷钢结构的……,没有底线的低价无序竞争,表面上让钢构厂节省成本,也让用漆供应商轻易进场,但最后却让钢构行业被做烂了。钢构厂被这种操作弄得分不清哪家漆更好,渐渐就以低价作为考量指标,这将让行业进入“坏循环”,所带来的后果也是严重的。
此外,跟风还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一些企业在跟风投入生产后,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可能会面临产品滞销、生产线闲置等问题,导致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而且,由于众多企业纷纷进入工业漆领域扩充产能,导致大量工业漆产品缺乏明显的差异化,最终产能可能远超市场的实际需求。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工业漆行业整体呈现“大行业、小企业”的格局,产业集中度低,众多小规模企业的存在,也导致产能分散且难以得到有效整合与合理利用,由此引发产能过剩。而这,也是当下国内普遍存在的情况。
为了避免过度跟风,工业漆企业应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深入挖掘市场的潜在需求,打造具有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同时,企业也需要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不被短期的市场热点所左右,而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的长期趋势来选择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工业漆市场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行业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引导和规范,鼓励创新,遏制盲目跟风的不良风气,促进工业漆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工业领域不断壮大,如汽车、船舶、机械、建筑等行业对工业漆的需求仍在增长,尤其是在一些新兴应用领域和高端产品方面,市场需求潜力较大。我们再结合当前政府倡导绿色制造,保持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企业需要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等方式,来更好地应对产能过剩问题,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