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茶言夜色】为什么你不愿再与他分享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瑾瑜 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时间:2024-09-14 21:53:44

点击下方音频收听

前几天偶然看到一个话题“朋友圈里的人好像都电子消亡了”。

曾几何时,微信朋友圈是熟人社交的热络地,人们在这里分享生活、交流想法,洞察人间烟火气。

而现在,越来越多人的朋友圈进入了静默状态。或是一些不痛不痒的转发,或是一些养生“大法”、宣传小广告。

很多网友深有共鸣:

“我以前一天的朋友圈五条起步,现在一年都发不了五条。”

“不发了,没意思,朋友圈已经不是‘朋友’圈了!”

“每次发朋友圈都要思前想后,这条能不能发,发了会不会被吐槽,是不是不够有趣,会不会显得矫情…最后,算了不发了!”

微信好友的数量越来越多,真正的圈子却在“缩小”。是什么原因让朋友圈里的TA们丧失了分享欲,逐渐消失在朋友圈里?

01

成年人的世界,社交过载了

成年人的世界,连朋友圈都变复杂了。以前的朋友圈,我们恨不得把吃了什么,看了什么,开不开心统统告知天下。

但现在,大家的朋友圈都不知不觉“背负”了更多。下班想发一条“好累啊”,可是——

家人看到会担心你,会来问你发生了什么;

老板会觉得你在吐槽工作,抱怨公司;

而不知情的人又会觉得你负能量爆棚,在朋友圈发泄。

如果说以前的朋友圈是在记录生活的自己,那现在的朋友圈反而多了很多“社交”的意义。

随着微信好友越加越多,真正的“圈子”反而越来越小,朋友圈也发得越来越谨慎。甚至很多人在发之前还会思考一遍:

这条要不要屏蔽老板和同事?

要不要屏蔽亲戚?

客户看见会怎么看我?

这种现象在社会学中被称为:社交过载。是指随着社交账号上的好友不断增多,个体需要努力维持好友间关系,从而体验到的过高的社会需要。

比如

“帮我家孩子投个票吧!45号就是我家子涵!”

“集赞啦,快帮我点一下第一条朋友圈”

“有空可以转一下我的链接吗?帮我宣传一下,谢谢啦”

而这种社交压力背后是人们越来越无心应对的无奈,所以很多人在经历社交过载后,会逐渐远离社交媒体。能不发的朋友圈便不发了,能不刷的朋友圈也不刷了,还有很多人直接关闭了朋友圈。

02

你的分享欲是如何消亡的?

继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之后,人们把分享欲奉为最高级的浪漫。

分享欲是联系人与人之间的重要纽带。我看到的花,我看到很美的夕阳,我遇到的可爱小狗,我今天早餐吃到的很好吃的烙饼,我把我的所见所闻,热气腾腾的分享给你。更好的是,你事事有回音,物物有反应,你可以因为我分享的东西哈哈大笑,而后与我谈论许久许久。

通过分享自己的日常,平时看到的美的、有趣的东西,我们可以让那些重要的人,以这样的方式来参与自己的生活,创造一些共同的经历,友情如此,亲情如此,爱情亦是如此。

但分享欲本身,似乎也是很脆弱的。遇到对方不恰当的回应的瞬间,我们很容易就像焉了一样,永远地闭上了嘴。

话题#我的分享欲是怎么没的#下有一条微博,被网友们转发了近八千次,获得了6.8w个点赞。所讲的,正是分享欲消失的瞬间。

一位网友把好几张蓝天白云的照片通过微信发给她的朋友,她的朋友却说:“有什么特别的”。

她回应道:“不好看吗”。她的朋友继续泼冷水道:“你管这叫好看,你好像没见过云一样,这不就普普通通的云”。

为什么丧失了分享欲?因为分享欲是靠回应来延续的。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有趣细节,在有些人眼里是星星,在敷衍的人看来只是石头。没有回应地分享,就像你往水里扔了一个小石子,溅起了一点小小的水花后平静如常。

03

分享欲,可以在松弛中重建

都说分享欲正在逐渐消失,但消失的并不是分享欲本身,而是我们承受分享所带来的后果的能力。

当然,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分享可以被人理解,与人共鸣,那种感觉仿佛两个灵魂击了个掌。

但是如果我们一直抱着这样期待,不管是对我们自身,还是对他人,甚至是对这段关系,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所以,或许,我们让自己更松弛一点,能够去容纳关系中更多的“不理解”和“失望”。

1

"Get不到"是正常的

当我们在跟他人分享时,很少会单纯地分享信息和客观的事实,分享的内容以及分享本身,都带着一些情绪的信息和需要。例如我们发过去一张云的照片,想说的并不是“我看到了云”,而可能是“我觉得云很美,我很喜欢,希望你也看到”。

因为,我们分享的大多是主观经验,甚至我们对对方回应的“满意程度”的判断也是主观的。

毕竟,两个不同的人,并不能真的共享完全一致的情感体验。即使对方给出了我们心灵相通般的回答,也可能只是一场美丽的误会。

2

我们可以"好好说话"

在分享的时候,我们不会讲清楚自己想分享的是什么,我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先甩一个图过去,然后等对方的回复。就像一个考验一样,我们往往渴望对方能get到我们想说什么,却又不直接给出答案。

这种不直说式的分享,源自于我们在关系中追求一种“融合”的体验——“我不说,你就知道我在想什么”。

这是一种很原始的体验,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跟母亲便是心理融合的状态。但随着渐渐长大、与母亲分离,我们实现了个体化的过程,成为了独立的个体。

有时候,我们仍然会在成年后的关系中寻找着这样的体验。不得不说,这确实是许多人心目中对关系的理想境界,可回到现实,这也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

把幻想当作是一种标准,不仅容易对对方产生过高的期待,还容易降低自己的分享欲和表达欲。长此以往,我们对关系的满意度会下降,关系的质量本身也会降低。

3

分享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分享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在分享中,我们需要回应、需要被感兴趣、需要一些好奇。当我们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要另外一个人通过给与这些来满足自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它往往会让我们感觉自己非常地脆弱。

其实,在关系中做到“好好分享”,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分享,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自我暴露。分享的时候向对方表露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可以让关系变得更加亲密,但也意味着被忽视、挑战、或是否认的危险。

我们当然希望有人可以稳稳地接住自己的分享欲,但一直抱着这样的期待,对我们自身或是这段关系,都是沉重的负担。

每一个人都能有自己的小世界,每个人对于每件事都可以有着自己的见解,每个人都可以有着自己的习惯。我们也能重新获得分享所带来的乐趣与鲜活感。

文字:网络

朗读:汤怀锋

E

N

D

扩散给更多人!

↓↓↓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