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万吨级无人驾驶列车已试验成功,无人驾驶汽车的全面普及还远吗?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瑾瑜 天和Auto 时间:2024-09-27 14:30:43

在许多汽车爱好者讨论着无人驾驶技术是否能普及应用的时候,一列无人驾驶的万吨级重载列车已经开始了试验。

日前,一列共计108节、长达1300米(1.3公里),且总质量达到10800吨的重载列车在朔黄铁路黄骅南站出发;车辆共计运行两个半小时,顺利抵达东营西站。试验全过程列车运行平稳,并且精准停靠在指定位置。

此次重载列车的无人驾驶实现了自动驾驶、智能运维、调度集控的“车、地、网”全系统升级,仅通过远程操控台即可做到实时智能监测列车运行状态,实现了“动、静、变”的全要素管控。至此真正实现了“列车驾驶无人化”和“车站管控无人化。”无人驾驶技术一旦广泛应用后,预期列车平均运行速度将提高1.7km/h,平均牵引能耗降低2.9%,运输能耗和效率都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观点

无人驾驶技术能否为公路带来通勤效率的提升?

既然列车可以通过无人驾驶技术实现效率提升,理论上汽车也应该可以;可是许多汽车爱好者对此并不抱乐观态度,而且现阶段试运营的无人驾驶汽车客观上也不够智能,甚至会在公路上造成拥堵。

为何会有这样的反差?

笔者认为原因非常简单:

列车的铁轨上没有其他机动车,而公路上却有各类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

并且所有的列车都会服从调度,即便人工驾驶的过程会出现一些误差,可是相较于公路上的汽车而言;列车整体还是在设定的程式内运转的,是不会出现大的纰漏的。所以列车早就实现了自动驾驶,只是没有实现完全无人化。

反观汽车所在的公路,无人驾驶汽车之所以难以普及的原因是“没有调度。”或许有些汽车爱好者认为红绿灯或斑马线的存在也是一种调度,但是列车的调度是主动且必须执行的,而汽车的被动调度是可以不执行的;并且由于公路路网过于复杂,许多道路并无完善的道路标志和设施,车辆很有可能在这样的路段里完成通勤,所以汽车相较于列车而言是基本等于无约束的。

于是汽车就能相对随性的驾驶,随性的驾驶就会有非常多的不确定因素。

把无人驾驶车辆用于整体规范运转的轨道之上,其他列车不会去干扰无人驾驶列车,所以从开始就能做到安全运行。把无人驾驶汽车用于不够规范运转的公路之上,大量的人工驾驶车辆则会成为无人驾驶汽车的障碍,会对车辆的运行造成严重干扰。

所以无人驾驶汽车的表现才很难达到高水平,甚至未来也难以达到高水平。

总结:

无人驾驶技术在理论层面或限定领域内可以提高运输效率,也能够提高车辆的运行稳定性,只不过要有所有车辆或绝大多数车辆遵守调度(和交通法规)的前提。可是公路上的交通元素是不可能都做到按照交通法规驾驶的,那么无人驾驶汽车想要普及应用则只有一个办法可行——替代营运车辆并以低运价吸引乘客。让大部分人愿意乘坐初期效率偏低的无人驾驶车辆,随后逐步放弃对私家车的需求,车企也转向无人驾驶车辆的运营,最终才能实现无人驾驶车市场的规模化。

只不过这样的转变会改变整个汽车产业的结构,关联太多企业的利益,所以无人驾驶汽车的普及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

预计只有等到C端市场空间压缩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整体向新赛道切换。

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