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可以读“叉5”?这一波宝马又赢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任飞扬 汽车预言家 时间:2024-10-17 09:30:56

相较于宝马官方的坚持,对于大多数普通中国消费者来说,他们早已习惯用“叉”这个发音。SUV车型中以“X”命名的产品不在少数,如宝马X5、沃尔沃XC90等。但在口语中,消费者通常会选择更简单直接的“叉”作为读法,这不仅仅是出于音形相近的方便,也源于中国消费者对于舶来品的接受和转化方式。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无数的宝马粉丝,都以拥有一台“叉5”而自豪。

笔者在与宝马官方的沟通中,曾经建议宝马要接受当前消费者习惯性的读音,理由有二:一是这种发音已在中国消费者中广泛使用,顺应这一习惯可以拉近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二是品牌的本土化需要尊重和适应当地文化,接受“叉5”不仅展示了对消费者语言习惯的理解,也能增强品牌的亲和力,进一步巩固宝马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

不可否认,品牌的命名和发音在企业文化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品牌的传播中,统一的发音和名称能够确保品牌的辨识度和一致性。然而,宝马此次的调整表明,他们似乎正试图在全球形象和本土文化之间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看似有限度的“妥协”背后,实则是一种更为深刻的营销策略:

能理解,宝马过去一直拒绝接受这一“本土化发音”,或许是因为“叉”这一读音背后所承载的价值认同并不符合其高端形象。然而,随着中国市场在宝马全球版图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在中国市场上,显然消费者的习惯和文化感知可能比品牌原有的全球化规则更重要。

不得不承认,相比其他跨国车企,宝马在本土化营销方面一直表现出色。

早在2024年春节期间,宝马推出的《巴依尔的春节》、《马上快乐》等一系列广告片便以清新自然的风格深入中国传统文化。这些广告没有强硬的产品植入,反而通过与中国民俗文化的融合,巧妙地传递出宝马的品牌精神。这种方式不仅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也凸显了宝马对本土文化的尊重与深入理解。

尤其是在今天浮躁的市场当中,如何诠释豪华品牌的独特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能做的、可以做的,并不只有从德国照搬,如何和中国人的认知相结合,是一个大课题。当然,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文化迁就”,而是通过长期观察和敏锐洞察,将品牌调性与本土文化做出精准融合的结果。

此前,宝马集团在中国的德方高管,就曾经以蹩脚的中文,进行发布会全场讲解;也曾骑着自行车逛故宫;高翔也会自己开车往返北京和秦皇岛,把谦大爷请到mini的发布会现场。

“在中国,为中国”的承诺从来不应该是口号,而是对中国消费者的敏感认知与充分理解。这种文化敏感性和对消费者需求的理解,才能使宝马在中国市场能够更加深入人心。品牌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产品的性能和技术优势,更需要在文化层面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

从“艾克斯”到“叉”,读音的变化只是表象,宝马的本土化也不止步于语言和文化的表面调整。很明显,宝马正在通过对中国更加细腻和深刻的理解,形成品牌与市场之间的双向互动。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消费者的品牌归属感,也为宝马在日益激烈的中国市场竞争中领先了一个杆位。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