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
80后的童年
在集邮,集糖纸,集烟卡
90后的童年
在集水浒卡,三国卡,西游卡
00后则在泡泡玛特里集着
MOLLY、SKULLPANDA
DIMOO等盲盒手办
如今
10后的“小孩哥”和“小孩姐”横空出世
他们最流行的收集物
你知道是什么吗?
近期,在海南中小学生中,收集卡牌成了学生们的“社交工具”,其中,以小马宝莉最为流行。为了获取心仪的卡牌,一些未成年人在网络平台的直播间,甚至花费上万元买卡、拆卡。
一位来自海南三亚的陈女士说,14岁的女儿小凡在直播间“拆卡”已经花费了上万元。而像小凡这样的学生,还有不少。
一位小学生表示,自己是在玩父母手机的时候,看到直播就叫妈妈买了。“之前看过我表姐抽的卡片,她在她妈妈不知道的情况下在直播间抽的卡,抽的是小马宝莉的卡片。”
和在线下商铺购买卡牌不一样,直播间的玩法花样繁多,有“叠叠乐”、数小马等。以数小马为例,消费者先购买盲盒卡包,由主播代拆,然后数所有卡牌上的小马数量,不同的数量对应不同的奖励,整个过程以小博大,越玩越上瘾。
这些卡牌看似普通,但在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和价值后,学生们就有机会通过交换或出售,实现盈利。小小卡牌俨然成了彩票一样的工具,这也让一些家长担忧,孩子一旦沉迷,可能对家庭和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有家长担心
孩子还太小了
集卡会引导孩子的购买欲和攀比的心理
“比如说我花个10元、20元买一套,那我是不是就可能抽出一张稀有卡,那这张稀有卡就可以卖个几百元、上千元,甚至上万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丁芳认为,这种以小博大的行为,将会激发孩子的赌博心理。
直播间存在诱导消费
拦截系统如虚设
那么
这个让孩子迷恋
家长担忧的“拆卡”直播
是怎么吸引中小学生下单的呢?
是否存在涉赌、诱导消费等情况?
在一些平台的“拆卡”直播间,部分拆卡直播间存在 捆绑销售、附赠式盲盒营销方式,诱导消费者进行非理性消费。
通过直播间公屏上的留言不难发现,直播间里有不少是未成年人。有的直播间虽然设置了未成年人禁止下单的指示牌,但在直播过程中经常被挡住。而在下单时,虽然有“未成年禁止下单、拆开后不退不换”等消费提醒,但 部分未成年人使用家长的账号下单购买,线上平台很难判断下单的是否为未成年人。
当消费者点击进入直播间下单的链接,付款页面已经默认勾选了“我已成年、同意代拆”的选项,无需任何操作,就可以直接付款下单。
某投诉平台显示,今年以来,有不少家长发起投诉,称一些直播间诱导未成年人“拆卡”,并且拒绝退货退款,金额在几千到几万元不等。
法律界人士认为:
“拆卡”游戏涉嫌赌博
直播拆卡的消费模式
有易成瘾、易过度消费和涉嫌赌博的风险
那么,该如何监管呢?
对于“拆卡”直播间,有法律界人士认为,拆卡游戏本质上与赌博有着相似之处。而且由于未成年人的心智尚未成熟,对金钱的合理使用和对风险的认知能力较弱,更容易陷入这种赌博式的消费陷阱。
律师李宇喆表示,如果当拆卡游戏具有付费投入、以小博大的不确定性,以及可变现产出这样的因素的时候,就可能 涉嫌赌博的违法风险。同时,如果商家没有向消费者明确地公示抽卡的概率以及规则,那么可能就 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举个例子,如果商家在抽卡的时候抽出稀有卡,对它的概率进行夸大宣传,鼓励消费者进行‘端盒’,那么这样的行为就是涉及到了虚假宣传。”
同时,部分直播间运营者可能存在的违规调整盲盒抽取概率、未尽到未成年人限制销售义务、变相诱导消费的行为,因此平台的监管尤为重要。
为规范盲盒经营行为,2023年6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其中规定:盲盒经营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在解决未成年人消费争议方面提供便利。盲盒经营者不得通过后台操纵改变抽取结果、随意调整抽取概率等方式变相诱导消费。不得以折现、回购、换购等方式拒绝或者故意拖延发放盲盒。不得设置空盒。
消费者在线上购买时,要警惕商家夸大宣传销售,如过度吹嘘隐藏款的价值、稀有度等,消费者要保持理性和警惕,不要轻信。购买时,要注意留存发票、购物小票、支付记录、商家宣传页面、聊天记录等信息。遇到商家的欺诈行为时,不履行售后义务等情况,要及时与商家协商解决,协商无果的时候,可拨打12315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
如何引导孩子防沉迷?
虽然不少家长认识到了
孩子沉迷卡牌的问题
但却不知如何引导孩子
走向正确的方向
关于卡牌收集,消费群体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由于未成年人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出现盲目跟风和成瘾的心理,学校、家长、商家都要注意对此进行适当的规范和引导。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宣传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成金鸿分析说:
过度沉迷集卡的孩子往往是通过玩游戏、集卡获取一点“成就”,来实现自我的心理慰藉。防止孩子沉迷集卡等娱乐活动,家长们应该首先从自身找原因,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理解和肯定,帮助他们实现正向的自主管理。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冯芹分析表示:
在物资丰富的时代,孩子集卡时如果出现攀比心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这方面的思维可能会越来越明显。比如会逐渐和同学比较其他东西,对此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专家建议家长
可以与孩子一起参与一些家庭活动
让孩子的注意力从卡片上转移出来
在家庭活动中教育孩子理解物品的价值和金钱的意义,让他们知道 收集卡片只是一种娱乐方式,要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和金钱。
成金鸿还表示,学校可以组织主题班会或者小组活动, 引导孩子们共同讨论卡片收集的利弊以及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和金钱等问题。同时,及时与家长保持沟通和合作,共同监督和引导孩子们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 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娱乐与金钱的关系,培养孩子健康的爱好,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是戒断“卡瘾”的正路。
你身边有小朋友正在玩“卡牌”盲盒吗?
对于孩子沉迷抽卡的问题
家长要做好教育引导
防止成“瘾”哦~
来源| 央视新闻 中国消费者报 人民网科普
编辑 | 董非
校对|朱晴滟
审核 |徐樾
监制 |戴洁
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
本条微信部分图片或来自于网络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