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都啥时候了,竟然还有人要造车

IP属地 北京 编辑:顾雨柔 汽车公社 时间:2024-10-28 17:01:52

“风口来了,蛋糕就摆在那里,谁都想从新能源车板块分一杯羹!”

首先,让我们把记忆拉回到大约十年前。文章开篇的一句话,俨然成为了诸多入局者心境最真实的写照。随之而来的,则是一家家气势汹汹、声势浩大的——新势力造车。

对,无须怀疑,就是那个被大家所熟知,产品范围涉猎扫地机器人、智能洗地机、无线吸尘器、高速吹风机的家电品牌。

其实,早在今年7月,今天文章的主角就曾被曝,已经在相关平台开始招聘汽车工程师,涉及底盘电控、悬架系统、转向系统等领域。面对该举动,不禁引发整个行业的猜测。

上周,事情的进展变得更加具体:整个造车团队约200人左右,首款新车是一款增程产品,目前处于Demo阶段,未来新车还会有出口欧洲的计划,乐观估计新车要等到2026年以后。

与此同时,据知情人士透露,追觅造车会采用轻投入,轻资本的方式运营。

作为参考,类似“前辈”自游家与大乘汽车、极石与北京汽车制造厂,均是采用这种策略。一方提供产规、技术、营销、渠道,另一方负责资质、生产、制造。

不过,值得警惕的是,无论自游家也好,极石也罢,交卷之后的表现都只能用“十分惨淡”所形容。尤其是由李一男所掌舵的自游家,甚至倒在了临门一脚的前夜,至今仍然前途未卜。

反观极石,同样与家电品牌“石头”有着紧密联系的它,旗下唯一一款在售车型极石01,也采用了增程技术路线,定位能够胜任轻度越野的中大型SUV,上月仅售出510辆。

“是不是做扫地机器人的都想造车呀?什么激光雷达、摄像头、感知硬件包括算法都是现成的,电池、电机、底盘找成熟的供应商就行,最后全部整合一下直接开卖。”

绝不是杜撰,这样一段吐槽,真真切切来自于身边的某位友人。在他眼中,最新的入局者追觅,正面临着凶多吉少的未来。

另外,要知道的是,电动化浪潮的日趋猛烈,虽然降低了造车的门槛,令我们看到了包括蔚小理,以及华为、小米在内的脱颖而出,但必须知晓的是它们陆续砸入了多少资金才取得了眼下的成绩。

换言之,烧钱的程度,不是谁都能负担得起。

借用蔚来CEO李斌的一段观点,“过去造车的标准可能是需要200亿元,现在没有400亿元你就休想造车。”

而在该颇为重要的维度上,同样并没有看到追觅有什么异于常人的地方。也恰恰基于这样的背景,不禁发出如今天文章标题般的感叹。

由此将视角放大,继续借用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的表态:“当下是快鱼吃慢鱼的时代,不是大鱼吃小鱼的时代,车企在未来3-5年如果没冲上去,就没机会了。并且未来3-5年,车市整体或不同细分板块会持续开打价格战。”

简单翻译过来,中国车市留给弱者的生存还在进一步被压缩。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强者的领先优势则像滚雪球般越积越大。

另一段则来自于理想CEO李想,“到202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可达90%,如果行业只会留下四五家企业,比亚迪、特斯拉、华为都会在其中,我们试图要留在牌桌上,至少单年要卖出超300万辆车,比原先2025年销售160万辆的目标继续翻番。”

再次尝试翻译,随着时间不断推移,“蛋糕”的确还在变得愈发诱人,可最终能够分羹的终将有限,所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必须长期保持血性。当然,资源与红利则会向头部集中。

总之,试图将上述两段发言汇总成一句话,直指:“中国车市,赢者通吃。”

更直白来讲,关转并停将成为行业常态。而在这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的档口选择造车,让我们祝今天文章的主角追觅好运。

成败与否,且走且看……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