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财经】在中国充满快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互联网行业,活过十年的互联网公司寥寥无几。从巅峰到低谷再到彻底消亡,很多玩家的发展历程可能只有短短两三年,甚至不到一年就销声匿迹。
作为PC时代的"三座大山",BAT在移动时代仍然占据着重要优势地位。回顾过去十年,从2013年到2023年,尽管涌现出许多中小巨头在各个细分赛道崭露头角,但除了字节跳动之外,几乎没有其他公司能够撼动BAT的王者地位。然而,BAT内部却悄然出现分化,阿里和腾讯依然强大,而百度则明显掉队。
回首十年前的百度和阿里,我们会发现他们都困惑于移动转型,在面临来自微信的竞争时,百度和阿里走过了一段艰难的时期。尤其是手握微信这个杀手锏的腾讯,在当时表现得淡定从容。然而,十年后,通用人工智能(AGI)浪潮来袭,百度和阿里先发制人,腾讯则稍显犹豫。鉴于快与慢并没有绝对的对错,谁将在大模型之战中取得胜利,进而在下一个十年中立于不败之地,让时间来见证。
百度在过去十年的历程中,主要致力于两场战役:搜索和移动转型。在搜索领域,百度面临着360等强大竞争对手的挑战,后者在上线一周内就抢走了百度10%的市场份额。在移动转型方面,百度高层将应用商店视为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关键,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然而,当时360手机助手如日中天,这迫使百度只能与其正面硬碰,只能赢不允许输。
因此,我们看到,在2013年7月,百度以19亿美元收购91无线,成为当时互联网史上最大的并购案之一,引起业界高度关注。其中,91无线最重要的资产是91助手和安卓市场,再加上百度自家的百度手机助手,百度一举成为国内最大的应用分发平台。一个月后,百度还推出了即搜即用的轻应用,这实际上就是小程序的前身。然而,由于轻应用团队在百度内部地位较低,加上用户体验不佳,轻应用最终以失败告终。如今,小程序由微信引领,百度只能作为跟随者。尽管如此,百度在应用分发领域仍然取得了胜利。不过,这限制了它在移动时代的想象空间。
字节跳动的创始人张一鸣在2017年指出,应用商店、PC、传统搜索引擎业务等都只是过渡战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无论是百度收购91无线还是华米OV联手推出快应用,都无法为其构建坚实的护城河。后来,百度调整了移动转型的思路,重新聚焦内容分发,加强搜索和信息流业务,全力发展手机百度App。手机百度App的日活跃用户逐步攀升,移动端业务收入超过PC端,这才真正标志着百度成功转型为移动时代的公司。
进入2023年,百度在移动时代注重应用分发的策略已经明显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人工智能(AI),成为公司的关键词,贯穿于各个业务领域,包括移动生态、百度智能云、自动驾驶、智能音箱等,并且表现不俗。例如,小度在2022年的中国智能音箱和智能屏出货量中名列第一。今年第一季度,百度核心在线营销收入同比增长6%,达到166亿元,百度的自动驾驶部门Apollo稳坐全球最大无人驾驶运营商的宝座,百度智能云首次实现盈利。
百度在AI领域的布局里程碑式的事件是其于今年3月发布了强大的大模型文本生成工具“文心一言”。这个平台将AI大模型能力与百度的企业和消费者产品和服务相结合,有望重塑公司面向企业和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特别是面向企业端,AI引起的产业新趋势将势不可挡,文心一言大模型平台正在内测中,有望为百度智能云带来巨大的增长潜力。
转眼到了阿里,2013年的阿里发生了两件重大事件:一是马云从阿里集团CEO的职位上卸任,由陆兆禧接任;二是阿里全员致力于应对微信的挑战,全力推广来往。当时,阿里达到了PC电商时代的巅峰,但在移动时代,阿里缺乏强力的产品,这让阿里上下感到非常焦虑,马云甚至坐不住了。
2013年3月,马云公开表示:"我看见微信,我也很紧张。但紧张是正常的,紧张促进社会进步。"7个月后,他在内部网上发布文章,呼吁阿里员工成为来往产品的推广员,直言"在无线上没有建树,我们就不该考虑上市!"我们都知道后来的故事,尽管马云带领全体阿里员工努力推广来往,但来往始终无法与微信相抗衡,甚至被丁磊直接打了负分,形势十分尴尬。
实际上,来往的失败原因并不神秘,即用户社交关系链的迁移成本非常高,这也是腾讯在社交领域保持不败神话的核心秘诀。当时,微信拥有6亿用户,日活达到1亿,已经成为全民社交应用。来往是无法通过砸钱买到的宝贵财富。我认为,阿里将来往视为转型移动的排头兵,与百度的应用分发决战一样,都属于焦虑之下病急乱投医的举动,才会频频出现错误的决策。
后来,在张勇的带领下,阿里重新聚焦电商主业,以手机淘宝为主阵地,以用户需求和习惯为主视角,通过创新多样的玩法赢得用户的喜爱,仅用一年半的时间,日活跃用户增至过亿,发展成为巨轮般的App。这标志着阿里成功赢得了转型移动的关键胜利,并且也是张勇升职为阿里董事局主席兼CEO的重要战果。
来到2023年,移动时代对阿里的深入拓展早已成为常态,但阿里始终保持危机感,继续拥抱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在3月底,阿里宣布启动了"1+6+N"组织变革。其中,"1"代表阿里集团全面控股,"6"代表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菜鸟、国际数字商业和大文娱等六大业务集团,"N"则代表阿里旗下的其他业务公司(包括阿里健康、高鑫零售、银泰商业、盒马、夸克等)。
与之同步的动作是阿里进行了领导层的更迭,张勇将在9月10日卸任阿里董事局主席兼CEO的职务,分别由阿里的老将蔡崇信和吴泳铭接任。实际上,无论是历史性的组织分拆还是阿里的领导层更迭,都与马云背后的操盘有关。我认为,马云喊出"淘天集团"要回归淘宝的口号,某种程度上是否定了张勇持续推动天猫的努力,过于看重消费升级,无形中为从下沉市场起家的拼多多创造了巨大的战略机遇,这使张勇难以摆脱责任。
转向腾讯,与百度和阿里相比,2013年的腾讯获得了移动互联网的首张船票——微信,并以此稳健地布局。仔细观察会发现,实际上2013年腾讯并没有太多大的动作,主要发生了两件重大事件,为推进"连接一切"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首先,2013年8月微信支付上线,当时这看起来并不起眼,但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它成为不可或缺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2013年9月,腾讯进行了战略投资,收购了搜狗。48亿美元的交易金额包括了搜狗和搜搜等资产。这次收购不仅是为了抵御360在搜索领域的激烈竞争,也代表腾讯在与合作伙伴交往上的方式发生了升级,从单纯的财务投资发展为给相关资产提供经济支持。用马化腾的话来说,这将腾讯从产生生态合作伙伴转变为为合作伙伴赋能的过程。腾讯与京东在2014年3月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合作也是如此。
腾讯与阿里以全盘收购的方式将投资对象纳入整体版图不同,腾讯通常不寻求控股,而是以财务投资和战略投资为主,投资风格是帮助而不是添乱。用资本的力量,腾讯频繁出手投资已经成为其最重要的底色,甚至是争夺未来的常规手段。这意味着,资本的战略地位与流量不相上下,构成了腾讯的核心能力。
换言之,腾讯已经形成了"主业+投资"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到了2023年,拥有13亿月活跃用户的微信对腾讯仍然非常重要,直接或间接推动腾讯的三大主要业务——腾讯游戏、广告、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的复苏。今年第一季度,腾讯公司总营收达到1500亿元,同比增长11%。腾讯在从PC时代赢得移动时代的过程中,手握微信和QQ这两张王牌只是外在的表象,公司治理的用心以及对行业趋势的精准把握才是其成功的内核。
简而言之,腾讯一直以稳扎稳打的方式行事。以当前行业中兴起的大模型热潮为例,很多公司急于占据先机或为资本讲好故事,推出半成品来展示。与此不同,腾讯则专注于研发,思考如何扎实地打好基础,从算法、算力和数据入手,并在场景落地方面下功夫。马化腾表示:“我感觉很多公司现在显得太急了,好像是为了提振股价,而我们一直不是这种风格。”
回顾过去十年,腾讯比百度和阿里更早完成了移动转型,并在微信的助力下取得了蓬勃发展。而经过弯路的百度和阿里也最终圆了移动时代的梦想,打造了自己在该领域立足的核心竞争力。展望未来十年,大模型无疑是BAT应该全力以赴的关键战役。如何将其与自身业务和热门行业相结合,成为BAT需要应对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