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参财观
左晖时代的贝壳找房再也回不去了。
自从左晖离开之后,孤儿寡母终究没能守住贝壳。左晖去世后,2021年7月,其直系亲属将持有的股票投票权委托给彭永东和单一刚,这一转变使得两人从职业经理人成为贝壳的话事人,薪酬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
高管7亿天价薪酬,几十万房产中介却过得水深火热
2021年贝壳创始人左晖去世那一年,彭永东的薪酬仅为847.8万元,单一刚薪酬为685.3万元。
仅仅到了2022年,彭永东薪酬增长到4.75亿,单一刚涨至3.55亿元,这一年贝壳亏损了13.86亿;2023年更是持续攀升,彭永东高达7.13亿,单一刚为5.2亿;2024年彭永东薪酬总额为4.00708亿元,单一刚薪酬总额为2.99485亿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乎所有房地产高管的年薪都远远低于贝壳找房的两位高管,前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甚至自愿放弃2023年度奖金,只领取税前1万元月薪。
更让人心寒的是,几十万贝壳经纪人员却在为无底薪、无社保发愁。当京东外卖、美团外卖在为外卖配送小哥开始缴纳社保的时候,又有谁为这些房产经纪人员发声呐喊?
在社交平台上,经纪人对贝壳的吐槽屡见不鲜。有些地方不仅没有底薪,新人甚至还需签借薪合同,不开单会倒欠公司钱。
很多经纪人怀念左晖时代:经纪人提成最高70%,五险一金齐全,甚至给新人发无责底薪。他打造的链家曾是行业清流:真房源、透明交易、经纪人高提成。
如今的贝壳,却似乎完全变味了:经纪人收入少得可怜,高管收入却高得令人发指。
收购安居客,贝壳找房成了真正的市场垄断者
贝壳集团于2021年3月宣布以约18亿元收购安居客,交易历时18个月,至2025年7月,贝壳集团已完成对安居客的收购。此次收购被视为房产服务行业的标志性事件,旨在填补贝壳在下沉市场的空白,并整合双方的数据与技术资源。
市场方面。此前,贝壳找房一直深耕一二线城市,在下沉市场的覆盖面并不广。收购安居客,贝壳弥补了在三四线城市的渗透率,覆盖到更多下沉市场。安居客在三四线城市的渗透率高达37%,尤其在三四线及县域市场拥有超过50万家合作门店,通过整合安居客的线下网络,贝壳得以快速覆盖全国2800个县级行政区。
房源方面。与此同时,贝壳合并安居客后,二手房房源量突破400万套,占全国市场份额35%,并推出真房源三级审核机制。VR看房覆盖城市从30个扩展至98个,客户决策周期从28天缩短至9天。
数据方面。收购安居客后,8.2亿条用户行为数据与4.5亿条交易数据形成互补,推动智能定价与风控系统升级,通过安居客的合规经验,贝壳强化了AI审核系统,将交易风险识别效率提升至毫秒级。
金融方面。安居客的房e贷与贝壳金融业务融合,2022年数据显示,贝壳旗下房产金融业务规模突破1200亿元。安居客通过房e贷等信贷产品积累的用户信用数据,为贝壳金融division提供了精准风控模型。目前,双方联合开发的房产+金融综合服务包,已帮助45万家庭实现以房养房。
此番收购安居客之后,贝壳-安居客联盟已占据全国房产信息流60%的份额,成为妥妥的市场霸主。
一个充分市场竞争的行业才更健康
2023年4月,国家网信办约谈贝壳集团,要求整改用户画像过度采集问题。安居客此前也因收集用户浏览历史等敏感信息被处罚,为行业敲响警钟。
如今,贝壳集团收购了安居客,其实对于整个房产交易并不是一件好事。
首先,贝壳通过要求开发商独家合作、限制其他中介参与等方式,减少了市场竞争,可能导致服务创新动力不足,影响了行业健康发展。与此同时,贝壳的高额平台费和业绩保底费等,增加了中小中介和开发商的运营成本,这些成本最终可能转嫁给消费者。
其次,贝壳的独家代理模式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可能导致消费者无法获得最优价格和服务,其市场垄断地位还可能导致价格操纵,消费者难以获得真实的市场价格信息,增加了交易成本。
其三,贝壳拿走店方绝大多数的核心资源,导致赚钱的生意都被贝壳自身抢走,经纪人难以获得足够的客户资源,也就导致经纪人的收入不稳定。也就是今天贝壳出现的高管收入数亿元,而众多经纪人员连最基本的底薪和社保都没有保障。
最后,从整个角度的角度来看,垄断地位下的服务质量和费用问题,可能导致消费者对房产中介行业的信任度下降,进一步加剧市场的不确定性。贝壳的市场垄断还可能导致行业的不公平竞争,破坏行业的生态平衡。
由此看来,任何一个行业,一旦被某一家公司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其实对于整个行业,对于所有的消费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只有充分市场竞争的市场才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