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
交流合作是科技发展的内生需求和自然规律,开放信任的国际科技合作是大势所趋,是人心所向。中国始终是国际科技开放合作的坚定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只有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深化合作,才能让科技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科技为舟载天下,人文作楫济未来。值此中国科协2025“开放合作月”之际,我们特别策划《科学无界,命运与共——中国科学家的全球担当》系列专题,回顾中国科学家携手国际同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动实践。
古脊椎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以半个世纪的坚守与洞察,突破经典欧洲中心论调,提出“肉鳍鱼类起源于中国云南”的开创性理论,彻底改变了全球对四足动物起源的认知,为中国乃至世界古生物学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奠基中国古鱼类学研究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设亟需地质人才,原本志在医学的张弥曼响应国家号召,考入北京地质学院,后赴莫斯科大学学习古生物学。在导师建议下,她开始专注于鱼类化石研究。
早期研究条件极为艰苦,她每年坚持野外考察数月,肩挑三十多公斤的行囊翻山越岭,一日步行二十公里,睡在虫鼠肆虐的工棚中,却始终乐观以对:“大家都是年轻人,在一起特别开心,都能扛下来。”正是这种坚韧,让她在浙江、云南等地采集到大量关键化石标本,为中国古鱼类学研究积累下第一批宝贵材料。
![]()
1968年,张弥曼(后排右1)在野外考察(资料图)
20世纪80年代,国际学界普遍认为“总鳍鱼类起源于欧洲”,并将其作为四足动物陆地起源的主流假说。然而,随着云南曲靖等地大量古鱼化石的出土,这一理论的基础开始动摇。
1980年,张弥曼带着来自曲靖的“杨氏鱼”化石赴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采用高精度连续磨片技术,耗时2年对仅2.8厘米长的化石进行了540多次磨片与绘图。当细致的研究落下帷幕,一项颠覆认知的结论随之诞生,她发现“杨氏鱼”没有内鼻孔,不存在上岸生活的物质基础。这一结论彻底动摇了统治国际学界数十年的理论体系,为四足动物起源研究开辟了全新方向。
![]()
张弥曼用连续磨片及蜡制模型的方法制成的杨氏鱼化石等比例放大标本
推动全球古生物学研究转型
张弥曼对云南化石的开创性研究,使其成为国际古生物学界探索四足动物登陆问题的关键标本,被多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列为馆藏珍品。
此后,全球古生物学者围绕她的研究成果展开了对四足动物起源的深入探讨。至1995年,古生物学界已普遍认同她的观点:肉鳍鱼类的起源中心并非欧洲与北美,而是中国云南曲靖。这一里程碑式的结论不仅被载入多国教科书,更重塑了脊椎动物演化的认知框架。
![]()
张弥曼(中)在“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
2016年,张弥曼荣获国际古脊椎动物学领域最高奖“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2018年,她荣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她“她开创性的工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
这些荣誉不仅属于她个人,更标志着中国古生物学整体实力的飞跃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她从中国西南的深山中寻找石头里的答案,却让全世界看清了生命演化史上最关键的一步。(玉沁)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