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60”双碳目标的驱动下,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的协同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这一趋势不仅要求提升新能源的消纳水平,还涉及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策略的优化。本文旨在探讨电动汽车与新能源接入对电网的影响,并介绍当前在有序充电策略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安科瑞充电桩收费运营云平台的应用实例。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多国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我国于2020年明确承诺,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关键。根据“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我国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已从14.5%提升至25.5%,但仍需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平。
电动汽车的普及对电网带来了显著影响。首先,电动汽车的充电行为改变了电网的负荷特性,加剧了峰谷差。大量电动汽车在夜间集中充电,使得电网负荷峰值进一步升高。其次,电动汽车充电设备产生的谐波电流对电网电能质量构成挑战,可能导致电压畸变和三相不平衡问题。电动汽车充电还增加了配电网的容量和线路压力,尤其是在充电桩集中分布的区域,如大型商业中心和住宅小区。
新能源接入电网同样带来了一系列挑战。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波动性和随机性增加了电网功率平衡和调度的难度。同时,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还可能引发电网电压波动和电能质量问题。新能源的分散式接入和大规模并网改变了电网的潮流分布和网络结构,对电网稳定性构成潜在威胁。
为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储能技术和需求响应机制被广泛应用。储能系统可以在新能源发电过剩时储存电能,在发电不足或用电高峰时释放电能,起到平滑功率波动的作用。而需求响应机制则通过分时电价策略鼓励电动汽车用户在低谷电价时段充电,为新能源消纳腾出空间。
在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策略方面,考虑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剩余电量和用户出行需求等因素成为关键。通过智能充电管理系统预测用户的下次出行时间,合理安排充电时长和功率,可以确保既满足用户出行需求,又符合电网优化调度要求。同时,电网侧的容量限制、电压约束和线路载流量限制等约束条件也需要在策略制定中予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