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几何时,当新能源车刚刚崭露头角,不少人信誓旦旦:“只要油车还在,我就绝不考虑电车。” 可如今,现实却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扇在了这些人的脸上。数据明确显示,选择电车的消费者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甚至隐隐有超越油车的趋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逐渐清晰起来:新能源车取代油车,已然进入倒计时。
先从消费者的选择倾向来看。虽然网络上对新能源车的质疑声从未间断,但是消费者的实际行动却给出了最真实的答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 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双双突破 490 万辆,同比增长超过 30%。到了当年 9 月,新能源车的零售渗透率更是高达 53.3% ,全面超越油车。而且,购买新能源车的人群并不仅仅局限于追求新鲜事物的年轻人。《新能源与燃油车用户消费行为洞察报告》表明,30 岁以下新能源车用户占比仅为 43%,而 31 - 40 岁的人群占比达到了 41%。这意味着,曾经被视为燃油车忠实拥趸的 70 后、80 后,也开始逐渐抛弃燃油车,转而选择新能源车。更令人惊讶的是,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在中国,新能源车的主要购买群体正逐步向中老年人过渡。种种迹象表明,新能源车取代油车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
再看车企的战略转型。如果仅仅是消费者的热情高涨,就断言 “电车取代油车”,显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但实际情况是,不仅消费者的选择发生了转变,车企也在加速向新能源领域转型。本田中国已经明确表态,2027 年后将不再投放任何新的燃油车型;北京汽车和长安汽车更是放出 “豪言”,计划在 2025 年彻底停止燃油车的生产。东风汽车集团的前董事长竺延风更是大胆预测,到 2030 年,纯燃油车将基本从市场上消失。放眼国际品牌,奔驰、宝马、丰田等汽车巨头,虽然转型的速度有所不同,但都无一例外地宣布了新能源发展的长期规划。比如奔驰计划在 2030 年之前实现全面电动化,宝马的 i 系列已经在全球多个国家畅销,丰田也推出了更多的混动和电动汽车产品。很明显,车企的战略方向已经十分明确:在未来的汽车市场中,燃油车将逐渐成为 “老古董”,而新能源车将占据主导地位。
最后,从能源战略角度分析。新能源车对于中国的能源战略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甚至可以说是重中之重。我国已经完成了光伏产业的布局,并且光伏、风电的装机量已经超过火电,且仍以每年 30% 的速度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光伏发电成本已下降到 0.2 元 / 度以下, 而且还有较大的下降空间。这看似与电车并无直接关联,但实际上,“光伏”“电池”“电车” 形成的闭环,能够推动中国能源战略实现质的飞跃。从前端来看,通过光伏可以获取大量的低价能源 ,然后利用低电费去生产高耗能的产品,比如铝合金(每吨 1.3 万度电),从而获取巨大的利润。剩余的能源,则可以供给新能源车使用,减少对石油的依赖,降低外汇开支。此外,发展新能源车还能够带动电池产业的发展,实现能源的 “储能”。这三者形成的循环,其价值远超简单的叠加,而是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对内,我们能够获得大量廉价能源,降低工业成本,促进生产的发展;对外,我们甚至可以通过 “储能”,将多余的电量出售;从全球战略角度看,新能源车的发展可以减少我国对石油的依赖,获取更多的利润。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对新能源车的支持力度必然是前所未有的,这也使得新能源车取代油车的速度不断加快。
很多人仅仅将新能源车视为一种交通方式的改变,因而认为它 “成不了大气候”。但残酷的现实是,对于中国来说,新能源车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不仅代表着汽车产业的崛起,更是经济和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燃油车的加速淘汰已成定局,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倒计时已然开启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趋势,积极拥抱新能源车时代的到来,无论是作为消费者,还是相关产业的从业者,都应顺势而为,才能在这场变革中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