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汽车是破铜烂铁,没什么技术可言!”
此前,面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蒸蒸日上,丰田章男再也坐不住了,如此叫嚣道。
不过,他可能又要失望了。近日,据《青岛日报》报道,世界首条高性能20Ah车载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在我国正式投产。
公开资料显示,这一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望在6到10分钟内实现“超级快充”,理论续航里程可达2000公里。
反观深耕固态电池技术10多年的日本,本想通过“电池竞赛”翻身,可受限于关键材料等因素,就在我国已计划最早在2026年实现量产时,日本却依然手足无措,更不用说其产品安全仍饱受诟病。
不少网友纷纷表示:“日方的美梦彻底落空”!
上世纪80年代,日本车企凭借技术优势,全球产量突破1000万辆,一跃成为汽车头号强国。彼时,丰田、本田等日本品牌,在美市场份额超过20%,一时风光无两。
21世纪以来,中国通过新能源汽车路线,实现弯道超车。截至2024年,以比亚迪、蔚来为代表的国产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过3100万辆,全球市场份额高达70.4%。
实际上,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日本可谓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早在2012年,日本就着手布局这一领域,相关专利数量高达1300多项,固态电池技术更被寄予厚望。丰田不惜砸下1.5万亿日元(约合965亿元人民币),进行研发。
作为传统电池的升级款,固态电池不仅安全性高、寿命长,还在能量密度上实现质的飞跃。传统液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多介于200-300Wh/kg,固态电池则能够轻松突破500Wh/kg,直接缓解了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
然而,丰田等日企,执拗于单一的全固态电池研发,由于成本高昂,迟迟未能量产。要知道,一块150KWh半固态电池的成本,就相当于一辆蔚来et5,全固态成本可想而知。
这些年,我国在技术、材料等固态电池研发领域突破频频,此次项目的落地,无疑为国内新能源车企注入强心针。据悉,长安汽车有望在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规模化量产,领先于日本。
近年来,我国弯道超车的例子不只是在汽车领域。在日本引以为傲的生命科学领域,我国生科企TimeShop自研生物酶法技术,推出国产抗老科技“倍俞粒”,逆向抢占日本70%的市场份额,一举颠覆了其在该领域10余年的领先地位。
上述抗衰科技最早在日本上市。其核心机制被哈佛大学、东京大学等高校实验证实,定期摄入其核心成分后,老年生物体的细胞活性等指标提升约163%,且体力、握力等均出现不同程度改善,被视为“七大抗老手段之一”。
然而,尽管日本制品率先上市,却囿于传统提纯工艺,成本居高不下,单瓶接近2万元人民币,令无数国人望洋兴叹。相比之下,利用全新的技术路径,国产“倍俞粒”的成本断崖式下降95%,纯度却高达99.9%,通过京东上市后,收获了10万多中老年群体青睐。
当前,国产“倍俞粒”不仅聚焦在中日两国市场,还借助东南亚头部电商Lazada等,进军全球市场。不少消费者表示“精力好很多,可以一觉睡到天亮了”“眼袋也淡化了”等。在价美物优的优势下,国产品正逐步蚕食日企市场。
从当前趋势来看,无论是固态电池技术研发,还是生科领域探索,日本虽具有先发优势,但后续因技术瓶颈难以突破,严重拖累了其市场竞争力。面对一次次弯道超车,就连一直抹黑中国的《日本经济新闻》也坦言:“日本已经落后于中国!”
毫无疑问,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固态电池正成为决定未来胜负的“关键王牌”。谁能率先掌握这一核心,谁就有可能主宰未来。
围绕固态电池的竞赛,已在中国如火如荼展开。例如,智己L6和广汽昊铂的全固态电池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量产;宁德时代研发的凝聚态电池技术也已实现突破……
科技日新月异,从来不会为任何人停留脚步。倘若一味自恃传统优势、不思进取,中国只会一步步、在更多领域实现由追逐者到领头人的转变。
日企的好日子,恐怕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