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财经】近日,关于小米造车业务进展的新闻再次引起了市场的关注。然而,在科技互联网潮流已逐渐退去之际,小米的汽车业务并没有在资本市场引起太多波澜。如果从小米官宣造车后的首个交易日起持有小米集团的股票,截至2023年上半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投资者将浮亏59.16%,而此期间恒生科技指数跌幅为52.78%。
小米造车被雷军视为人生的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他希望通过这个业务来重构小米这家公司的估值逻辑。然而,迄今为止,小米造车业务缺乏充分的细节公布,监外融资记录,导致难以给出具体的业务估值。尽管少数机构对小米汽车进行了估值,但大多数券商研报仍将重点放在小米的手机和物联网业务上,对造车业务的估值相对保守。
小米造车业务的推进并未能对小米的股价产生明显影响。尽管公布了多个与小米汽车相关的里程碑,包括首辆工程车下线、雷军公布小米自动驾驶技术等,但这些消息并未能显著推动小米股价的持续下跌。截至2023年7月10日,小米股价从宣布造车之日的26.35港元跌至10.66港元,跌幅达到59.39%。与此同时,小米进行了多轮回购,仅2023年上半年的回购金额就超过5亿元。
资本市场对小米汽车业务的不看好也反映在基金持仓数据上。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集团在主动偏股型基金重仓港股Top 100中持有基金数位居第6,而到了2023年第一季度,小米已经跌至第83位,持有基金数仅为6。
在估值方面,券商们普遍给出的小米未来两年市盈率较低,大多在20倍以下。考虑到小米仍然是一家硬件制造商,与特斯拉这样的公司相比,并不适合将其作为小米汽车的估值参照物。另外,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各个价位区间的赛道开始变得拥挤,这也影响了小米汽车的预期。
小米造车业务预计将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面市,而届时将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93.4%,但预计2023年增速将收窄至50%以下,2024年的增速将进一步放缓。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背景下,资本市场对小米汽车的预期也会相应降低。
尽管小米汽车能够助力小米打造全链路生态,从个人设备到智能家庭、智能办公,再到智能出行,但短期内小米汽车的业务板块将不足以改变小米的估值逻辑。这场关于小米估值逻辑的争论将持续至2024年上半年小米汽车正式上市。现阶段,小米汽车作为小米集团的一个持续亏损的业务板块,在资本市场中的估值难以确定。